堅守輔導員崗位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線19年,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輔導員楊建堅持“把輔導員當事業干、把學生當親人看”,與46個班1648名學生相伴成長,為學生插上信仰的翅膀。多年來,他入選全國高校輔導員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校園巡講”和“網絡巡禮”活動30人報告團、安徽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首席專家,先后獲得2022年全國最美高校輔導員、第六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成為一盞燈照亮別人
從當輔導員的第一天起,楊建就要求自己做到一周內認識所有學生,一個月內掌握學生基本情況,每學期至少與每名學生進行一次深入談心。
輔導員的工作千頭萬緒,楊建深入班級召開主題班會,與學生深入交流,指導科技競賽,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培訓學生干部,找學生談心談話,做好青年大學生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
一位王姓學生來自貧困山區,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基礎不好,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楊建搬入學生宿舍,建立幫扶小組,和他同吃同住、一起看書、打球,聊學習、談理想、話人生、解困惑,幫助他確立學習目標,鼓勵他加入學生會。3個月的陪伴,讓小王打開了心結,重新樹立了信心和勇氣。博士畢業后,面對眾多高薪就業機會,小王選擇像楊建一樣成為一名輔導員。“我想像您一樣成為一盞燈,去照亮別人。”
就業事關學生前途命運,楊建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有機串聯起大學四年教育,連續10年開展新生職業素質測評與學業規劃指導,同時匹配學生各階段的特點與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施策。
他創新就業對接形式,開創性舉辦“空中雙選會”,為學生直播帶崗。直播間里,楊老師手持簡歷、如數家珍,詳細介紹自己學生的優勢和特點。“這個學生錯過了,你一定會后悔。”“我們這位同學真的很優秀,當了四年班長成績也不錯。”
他還購置支架、電源、補光燈等設備,聯系相關部門解決網絡全覆蓋,將學院辦公室、會議室打造成學生考研線上復試專用教室。
楊建連續5年獲評安徽工業大學就業工作先進個人,他所在的學院考研錄取率連續4年均超過46%,居全校第一,70%的學生被中科大、南大、東北大學、北科大等985、211高校錄取。
用理論之光驅散成長迷霧
用理論之光驅散成長迷霧,2017年11月,楊建入選教育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校園雙巡’活動”全國30人報告團,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和湖北等五個省(市)開展巡講,線上線下覆蓋青年學生超30萬,打通了理論武裝青年的“最后一公里”,讓思政課伴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校園雙巡’活動”走進了每一個有青年的地方。
“輔導員的思政課不僅是課堂上的45分鐘,更是在日常教育中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身邊人引領更多人。”19年來,楊建所帶班級榮獲“全國先進班級集體”,涌現出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第十三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優秀典型。
楊建探索出一條培養人才成長的路徑,發起成立了學院“創新創業試點班”,指導創辦了“大學生創新發明協會”,開辟了工科學生“12345”(一個目標、兩個社團、三步法、四個平臺、五個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路,形成了“一年級培養興趣打基礎、二年級集中培訓提能力、三年級重點組隊練實戰、四年級服務社會謀創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讓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訓練與創新創業有機結合。
截至目前,楊建連續舉辦18期試點班,學生的創意、設想達5萬余條,授權專利460項,獲批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50余項,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作品科技競賽一等獎、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全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二等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300余項。楊建團隊《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獲得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駐村幫扶上好脫貧攻堅思政課
思政課不是“灌雞湯”,思政課教師要做學生為學為人的表率。將立德樹人與國家重大戰略相結合,2017年4月,楊建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成為安徽省第七批駐村幫扶干部,奔赴革命老區六安市裕安區西河口鄉紅石巖村擔任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當起了大別山里的博士生村官,將論文寫在扶貧一線,為上好脫貧攻堅思政課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翻山越嶺走遍了所有貧困戶,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生產、生活情況和致貧原因,為每戶量身制定幫扶計劃。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講授“互聯網+電商”知識,帶領注冊茶竹專業合作社,興建竹木加工扶貧產業園……村集體經濟從原先的0.8萬元增長到50.6萬元。2017年幫扶村實現“村出列,戶脫貧”,2018年獲安徽省產業扶貧十大示范村、六安市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先鋒集體。
脫貧攻堅的1500多天,楊建雖然身在扶貧一線,但他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學生,積極帶領師生投身社會實踐大課堂,經常利用周末給學生宣講,講述扶貧故事和農村的變化;利用寒暑假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農村變化和進步;開展黨支部結對,進行“線上一對一義務輔導”。他鼓勵同學們“把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成長,才能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在他的影響下,20余名學生選擇去基層就業。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