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合肥市2024年春季生態禮葬儀式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舉行,送別61位逝者安眠大蜀山文化陵園生態葬園區。此次活動由合肥市民政局和大蜀山文化陵園共同主辦,為選擇森林葬和花壇葬的逝者舉行了莊重的追思儀式和安葬儀式,約有200多位逝者家屬到場參加。合肥市民政局發布提示,下周末合肥將迎來清明祭祀高峰。
17位遺體捐獻者完成綠色遺愿
追思現場融入清新自然的春日氣息,通過鮮花、柳環的點綴,增添了溫馨唯美的氛圍,讓告別變得更加美麗。家屬們通過柳環傳遞對親人的脈脈深情,舉起青梅酒盞為親人莊重祈福,陪伴親人走完最后一程。
“再見了,謝謝你們來送我……”一封致生者的“天堂來信”用溫暖的話語平復了離別的哀傷,通過逝者的口吻訴說對生者的感謝和祝福,慰藉了在場的每一位家屬的心靈。
隨后,家屬們紛紛提筆把想對親人說的話書寫在思念卡上、投入信封,完成了一場令人動容的“雙向”告別。一封封春天的信箋將思念和心愿匯聚,傾訴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傳遞對生命的美好希望。
集體追思儀式后,逝者家屬在現場工作人員引導下,前往花壇葬和森林葬園區完成落葬,從此逝者骨灰將長眠大蜀山文化陵園的綠蔭花海,回歸自然。
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翁飛和家人一道,為2022年底去世的母親用森林葬的方式安葬。“我母親97歲高齡去世,她生前就有選擇生態葬的愿望。”翁飛告訴記者,他的母親在教育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桃李滿天下。“她說她是清清白白的來,清清白白的走,希望我們給她一個好的歸宿。”他表示,早些年安徽包括許有為等多位學者、大家在大蜀山文化陵園,倡議生態葬,而他當時就是見證者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在61位逝者之中有17位遺體捐獻者。“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血肉之軀為醫學教育事業做出貢獻,幫助無數素昧平生的病患重獲新生。在完成自己的光榮使命之后,他們又選擇讓自己的生命終歸于自然,不立高碑、不占寸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醫大接受站副站長付杰說。
“我覺得生態葬現在是殯葬改革的一個非常好的趨勢。”翁飛表示。隨著移風易俗的深入人心,生態、環保的現代文明殯葬方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合肥市民了解和接受,“回歸自然”逐漸成為新的殯葬潮流。大蜀山文化陵園開辟出形式多元的節地生態墓區,堅持每年舉行免費生態禮葬儀式,努力扭轉大眾對生態葬的刻板印象。如今,節地生態葬式已經成為陵園最主要的安葬形式。
下周末將迎祭祀高峰
預計3月30日、31日,4月4-6日將迎來清明祭祀高峰。為進一步倡導文明、低碳、綠色的祭祀新風,確保清明祭掃活動平安有序,合肥市民政局明確,各大陵園、公墓將從3月30日(星期六)起啟動清明祭掃服務保障工作,并視情延長工作時間,增設服務窗口,加派工作人員,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清明祭掃服務保障。
全市祭掃場所繼續全面推行無煙祭掃,倡導市民用敬獻鮮花、踏青遙寄等更加綠色、文明的方式祭拜先人、追思前賢。合肥市民政局呼吁市民不燃燒迷信殯葬用品、不攜帶“塑料花”等祭祀用品,通過共同努力實現“平安清明、文明祭掃”目標。
各大陵園、公墓在高峰日期間視情采取分時、錯峰等措施,避免人員聚集。合肥市民政局建議廣大市民合理安排時間,錯時錯峰祭掃,綠色環保出行,避免交通堵塞,前往小蜀山祭掃的市民倡導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將協調加密地鐵2號線、29路公交車等公共交通班次,方便市民;自駕車輛注意行車安全,提前關注合六路改造后道路變化,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聽從交警指揮。進入墓區時,請自覺服從工作人員管理,遵守安全管理規定,嚴禁堵塞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按指定的線路進出祭掃場所。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 通訊員 李晶 實習生 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