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記者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將加快構建“九大體系”,力爭到2027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和肉牛產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25%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300萬頭以上,實現肉牛全產業鏈700億元以上產值目標。到2030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40%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培育20個肉牛振興示范縣,再造1個千億級綠色食品肉牛產業。
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介紹,九大體系主要包括加快構建秸稈飼料生產供應體系、加快構建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加快構建肉牛規模養殖體系、加快構建肉牛屠宰加工體系、加快構建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加快構建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加快構建肉牛疫病防控體系、加快構建肉牛融合發展體系和加快構建肉牛數字賦能體系。
汪學軍表示,安徽將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加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供給。支持秸稈飼料化利用,對建設永久性黃(青)貯窖、干草棚,單戶收貯秸稈黃(青)貯發酵飼料100噸以上、秸稈干飼料50噸以上的,分檔予以支持。支持秸稈飼料收貯加工機械購置,提升秸稈收貯和加工機械化水平。
通過加快構建肉牛良種繁育體系,提升全省肉牛種源生產能力,支持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種公牛站和保種場建設,支持種公牛和基礎母牛引進,支持使用胚胎移植技術。加強對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和選育,培育特色產業優勢。支持奶公牛犢育肥、奶牛繁殖肉用犢牛等飼養模式。
2024-2027年,安徽將對上年度新增肉牛飼養量3萬頭以上、新增飼養量排名前3位的縣(市、區)予以獎補。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牧場組建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引導企業、合作社與養殖戶訂立育肥購銷合同,形成訂單生產等多種利益聯結形式。推進肉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優先支持發展基礎母牛繁育。
通過加快構建肉牛屠宰加工體系,安徽將引導屠宰加工企業向養殖主產區轉移,推動就地屠宰。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加快肉牛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支持牛肉湯等預制菜及方便類、速凍類、休閑類牛肉制品生產開發。支持屠宰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對年度利用銀行貸款超5000萬元的給予貸款貼息補助,對符合條件且年屠宰量新增3000頭以上的給予獎勵。
實施品牌培育行動,做大做強“皖牛”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大力推進以綠色為主導的“三品一標”產品生產。探索利用“互聯網+”、直播帶貨和預算單位采購相結合的方式,拓展牛肉銷售渠道。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升服務帶動能力。
加強糞污收儲運體系建設,促進縣級和區域糞污處理中心有效運轉。集成推廣投入成本低、養殖戶認可度高的新技術新模式。強化指導服務,推動解決規模以下養殖戶糞污處理難題。支持各地依法依規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促進糞肥低成本就地就近還田利用。
健全完善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提升強制免疫、監測預警、動物衛生監督、應急管理等能力水平。健全病死牛無害化處理體系和補助機制。依托獸醫行業相關企業、社會組織、防疫服務隊等主體,加快發展獸醫社會化服務。
安徽將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利用園區產生的糞污資源,大力發展瓜果、蔬菜、食用菌產業。結合“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打造肉牛強鎮強村。
此外,安徽還將開展智慧養牛試點,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對肉牛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采用二維碼、射頻識別等技術,記錄養殖、檢疫、調運、屠宰、流通等各環節信息,實現從養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