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蒙俄萬里茶道申遺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萬里茶道沿線城市市長論壇在安徽省黃山市啟幕,來自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專家、中蒙俄三國相關機構負責人和專家學者、萬里茶道沿線城市代表等齊聚一堂,緊緊圍繞“凝聚申遺共識 共謀茶道發展”主題,就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等開展研討,共同推進萬里茶道朝著世界文化遺產的目標邁進。
萬里茶道:“世紀動脈”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后在亞歐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國際商貿通道,被稱為“世紀動脈”。萬里茶道連接著中蒙俄三國文化的脈,也牽動著沿線九省人民的心。
2021年,安徽成為萬里茶道聯合申遺的第九個省份,黃山市祁門縣是安徽省加入申遺城市聯盟的唯一代表。
中蒙俄萬里茶道申遺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蒙、俄三國專家及申遺專家就古跡遺址保護等話題進行發言。中蒙俄萬里茶道沿線城市市長論壇上,有關專家就中蒙俄萬里茶道跨國聯合申遺及相關工作提出對策和建議,中、蒙、俄三國“萬里茶道”與會城市代表發言。中、蒙、俄三國“萬里茶道”與會代表發出《關于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倡議》。
中蒙俄萬里茶道興起于17世紀,是古代中國、蒙古國、俄國之間以茶葉為大宗商品的長距離貿易線路,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該路線南起中國南方的山地產茶區,經水陸交替運輸北上,通過漢口、張家口集散轉運,過庫倫(今烏蘭巴托)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邊境茶葉貿易口岸恰克圖,而后經西伯利亞向西銷往莫斯科與歐洲,全程1.4萬公里。
萬里茶道不僅是一條商業貿易之路,也是中西文明溝通交流的重要文化線路,其還承載了中俄蒙三國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是促進新時期三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源,展現了茶成為全球性商品的世界性貿易盛期圖景。
2017年12月,在印度召開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9屆全球代表大會上,中蒙俄三國代表就共同推動萬里茶道申遺工作達成初步共識。2019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設立“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
2020年12月,萬里茶道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在武漢成立。目前,該聯盟已囊括萬里茶道中國段全部9省(自治區)的30個重要節點城市。
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重點推進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23年1月,國家文物局對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提出要加強與蒙、俄兩國交流與聯系,在年內召開中蒙俄三方聯合申遺國際性會議。
祁紅茶旅IP“出圈強鏈”
祁門自古產茶,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1875年,祁門縣平里鎮貴溪村人“祁紅鼻祖”胡元龍在培桂山房創制了祁門紅茶,之后其不斷改良生產技藝,終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紅茶。一百多年前,祁門紅茶通過閶江運到江西鄱陽湖,之后到九江,再轉運至武漢,踏上萬里茶道,遠銷海內外。祁門紅茶位列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首,三度榮獲國際金獎,四度蟬聯國家金獎。2021年12月,祁門縣正式加入萬里茶道申遺城市聯盟后,祁門縣主動融入萬里茶道國際旅游帶區域聯動合作,成功舉辦“世紀動脈——萬里茶道九省(區)文物聯展”“祁門紅茶杯”萬里茶道——環中國自駕游賽事等活動,持續擴大萬里茶道申遺宣傳推廣力度。
多年來,祁門縣持續推進祁紅產業發展,茶園總面積達19萬畝,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價值42.32億元。祁門縣先后舉辦了世界三大高香紅茶祁門對話、中國祁紅女子圍棋世界冠軍爭霸賽、中國詩茶大會、安茶夜露節、大使茶座走進黃山祁門等系列茶事活動,帶動祁紅茶旅IP的“出圈強鏈”。同時,重磅推出全球首位茶文化虛擬人“群芳最”,“群芳最”的“出道”是“茶科技”賦能“茶文化”的最佳詮釋,創新性發展了茶文化內涵。扎實推進一然·梅南渡、文堂·無名初、安茶·安鄉、磻村有戲、瓷情部落等項目建設,推動茶旅康養一體化融合發展。近年來,“粽茶”“桔紅茶”“祁紅小青柑”等越來越多的創意祁紅產品相繼推出,不僅為“祁紅”錦上添花,更促經濟發展、富百姓口袋,進一步堅定了茶鄉人民種茶、育茶、做茶、賣茶的信心和決心。祁門紅茶集團、天之紅、祥源等一批批茶企應運而生,攜手續寫“世界香·中國紅”新“祁”跡。2022年11月,祁門紅茶傳統制作技藝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祁門縣先后榮獲中國茶葉百強縣、全國“三茶統籌”先行縣域、中國最美茶鄉等殊榮。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