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黃,又到了一年之中新農人陳陶勝最忙碌的季節。看著家鄉的白蕩湖大閘蟹、土雞蛋、黑豬肉等越來越多的樅陽農特產品從直播間走上百姓餐桌,雖然辛苦,但他內心無比充實。
安徽省蟹之都貿易有限公司里的“新農人”主播在種養殖基地內的直播間里賣農產品
退伍軍人拼搏再創業
80后的陳陶勝是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戚磯村人。2004年高中畢業后入伍,退伍后,陳陶勝曾經南下深圳闖蕩多年,其間,他心心念念的一直是家鄉樅陽。樅陽擁有眾多特色農副產品,尤其是白蕩湖大閘蟹,一直是他當兵期間心心念念的美味。
2014年,陳陶勝回到家鄉。與大都市相比,陳陶勝還是覺得農村“更讓人踏實”。他決定創業,首先想到的就是賣大閘蟹。在陳陶勝看來,家鄉的白蕩湖大閘蟹,名氣雖比不上其他水域的大閘蟹,但品質一點兒也不差,還獲得過“國家地理標志”。
沒有資金,租不起店面,那就擺地攤。陳陶勝把地攤擺在了菜市場門口,晴時風吹日曬,雨時身濕腳涼,夜半電話響起,哪怕客戶只要一只螃蟹,他也立馬從床上爬起來送貨上門。
剛開始創業的那幾年很辛苦,軍旅生涯磨煉了陳陶勝不怕吃苦、不怕輸的品質。陳陶勝以優質的服務、一流的品質,占領了當地一部分水產品零售市場。
陳陶勝說,那個時候,他就是憑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只管“低頭拉車”。因為他明白,要想有未來發展,就必須先立足當下。
2013年,他憑著擺地攤努力掙到的“第一桶金”,著手創辦農業企業。當時,他的戀人、高中同學方慧娟也辭職回鄉和他一起打拼。
方慧娟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當時正在合肥的一家外企工作,前途一片大好,年收入超30萬元。提出返鄉創業想法時,父母極力反對,但她還是毅然辭職回了家鄉。
“我畢竟是農科院校畢業的嘛,回家既是因為愛情,也是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方慧娟說,工作后每次回家探親,看到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留守的老人在辛苦勞作一年之后收入甚微之時,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覺得,現代的農村和農業不該是這個樣子,她希望可以回去做點什么,改變現狀。“沒有人規定農民就應該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地方,讓農民成為大家向往的職業。”
陳陶勝展示樅陽白蕩湖大閘蟹
讓特色農產品插上“云翅膀”
2014年3月,二人打造的主營地方特色農副食品的企業——安徽省蟹之都貿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只有4個人,我們既要跑銷售又要當客服,既要做財務又要打包,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年底賬面只剩下5000多元的現金。”方慧娟說,雖然一開始困難重重,但他們卻干勁十足。
夫婦二人的信心源于對電商行業的精準把握。陳陶勝說,當時正值淘寶等電商興起,他們迅速從傳統銷售模式轉戰網絡平臺,成了樅陽大閘蟹電商銷售“第一人”。
憑著優良品質和特色品牌,大閘蟹迅速在網上走俏,陳陶勝和方慧娟也順勢將當地的禽蛋、白茶、土雞等特色農產品紛紛搬到電商平臺,一時間,樅陽“土產品”成了網上“搶手貨”。
2016年,陳陶勝瞅準機會,利用新電商平臺銷售“樅陽大閘蟹”“戚磯頭”各類農副產品,帶領公司團隊一班人運用“數字經濟”,做強“小樅”“白蕩里”等自身持有的縣域公用品牌。2017年,他們先后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植草莓、葡萄,養殖龍蝦等,轉向產銷一體化,并將基地打造成樅陽縣產業扶貧項目基地。
在拓展產業鏈同時,陳陶勝還主動服務退役軍官牽頭新建電商直播項目,帶領有志于立功“希望的田野”上的退役人員爭當“新農人”。
尤其是2020年12月“雙十二”期間啟動運營的樅陽縣扶貧特產館和銅陵市扶貧館項目,通過承接運營“電商平臺”,用項目集成法來發展“實體經濟”,近年還先后多次承辦拼多多“農貨節”,組隊參加國內多場農產品會展活動,持續提升縣域品牌農特產品的知名度。2021年,他們又策劃邀請縣長走進直播間銷售農產品,銷售額達446萬元;公司全年線上線下累計農產品銷售額超1.7億元。
陳陶勝(左一)與村民一起在田間賣貨
“品牌農業”撬動鄉村振興
年逾六十的樅陽縣村民施祥龍多年前因病致貧,生活窘迫。病好后,他嘗試稻蝦共養,結果第一年就遇到了大米滯銷的難題。不知所措的施祥龍在樅陽縣商務局的牽線搭橋下,認識了陳陶勝,銷售難題迎刃而解。見識到電商魅力后,施祥龍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目前種了600多畝蝦稻田,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帶動了周邊20多個貧困戶脫貧致富。
80后新農人鮑光九大學畢業后選擇返鄉,接替父親管理黑豬保種養殖場,前些年遇到了發展瓶頸時,同樣是在陳陶勝的幫助下,無論是銷量還是品牌,都有了進步。
作為銅陵市農特產品電商銷售的“領頭雁”,陳陶勝通過實施“主品牌+系列品牌”引導同類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先后與57家當地農業龍頭企業、扶貧基地、37個村級供銷社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帶動2500余戶困難群眾增收,幫扶16家合作社(農戶)開設網店,孵化創建出“施祥龍牌”稻蝦米、“黃玉介”牌瓜蔞子、“浮山”牌黑蕎麥等一批拿得出、叫得響的地方特色產品。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富裕,這才是新農村該有的新氣象。”陳陶勝夫婦堅信,只要有更多的青年愿意投身鄉村、發展農業,鄉村振興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