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綠水青山帶笑顏——首個全國生態日特別策劃】 滁州:打造“一河兩湖一山兩城”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張春雨 分享到 2023-08-14 22:14:53

日前,安徽省16個地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滁州以1938.1億元的經濟總量,坐穩安徽“第三城”。滁州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交出了一份綠色發展的優質答卷。生態保護和修復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滁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

池杉湖濕地  呂華 攝  

濕地公園成“幸福園”

樹,留存著時間的印記,見證著發展的腳步。從滁州來安縣出發,一小時就能抵達皖蘇交界的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

登上一葉扁舟,向濕地深處渡去,一株株池杉映入眼簾,露出水面的部分由粗變細,樹干筆直挺拔,樹冠似尖塔。耳邊百鳥爭鳴,鳥兒時而站立枝頭,時而群起盤旋。游客或水邊漫步、或泛舟碧波、或遠眺鷗鷺……豐富的濕地資源提升了當地的生態顏值,打造出一塊會呼吸的城市“綠肺”,河暢景美、空氣清新成為居民的共同感受。

“以前這里叫‘黃大圩’,由于地勢低,常年遭水患。”談及池杉湖濕地的變化,來安縣雷官鎮村民劉先生印象深刻,“現在不僅留住了水土,還吸引很多鳥類在這里棲息。”

環滁皆山,環滁亦多水。早年間,池杉湖濕地是長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積水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安縣經過多次試驗,終于在水澇嚴重的低洼淺灘,成功建起一片池杉林,這也是池杉湖濕地公園的雛形。此后數十年間,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長期浸沒,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樹、樹下有魚、樹上有鳥的“水上森林”濕地景觀,并成為長江下游沿江地區鳥類重要的集中棲居地。 

“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池杉湖濕地停留,還有‘老朋友’帶著‘新朋友’前來。”據介紹,池杉湖濕地公園總面積5800畝,核心區面積2000畝,生長池杉5萬多株,目前已發現蒼鷺、黑翅長腳鷸、青頭潛鴨、黃腰柳鶯、東方白鸛等各種鳥類159種,常年棲息于此和每年經此遷徙的鳥類總數超10萬只,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

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發展,也帶動地方經濟和周邊群眾增收。當地政府協同池杉湖濕地公園打造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文化旅游、特色農業等項目,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同時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蓮藕能凈化水質,荷花極具觀賞性。在濕地周圍種植蓮藕荷花,不僅提升了水質,還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

來安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以蓮藕為主體的生態農業帶動園區就業、土地流轉、農家樂等發展,解決周邊百余戶村民就業增收問題,實現人均增收4萬元以上。

今年2月,國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安徽來安池杉湖濕地公園國家級稱號。滁州連續多年舉辦“觀鳥周”活動,擦亮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字名片。此外,皖蘇兩地共建生態智能監控保護網絡,并組織高校院所組建科研技術聯盟,為池杉湖生態保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濕地之變,為滁州的綠色發展寫下生動注腳。如今,池杉湖濕地公園成為居民休閑游憩、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的“幸福園”,漫步于池杉湖,看到的是光影變幻、荷葉搖曳、綠意盎然。滁州市走出一條“護林護濕和護魚護鳥并舉、生態建設與富民增收共贏”的和諧發展之路,為長江沿岸圩區濕地修復、保護以及合理利用作出了典型示范。

池杉湖濕地  吳夢君 攝  

從宜業宜居到共生共融

在滁州,千年瑯琊勝境,綠色林海與西澗湖景交相輝映,如詩如畫;萬畝黃寨草場,近前躍龍湖與遠處魯山相得益彰,如癡如醉……

一半山水一半城。在逐漸拉開的城市框架上,滁州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從宜業宜居到共生共融的跨越。在生態布局中,滁州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加快城市湖泊建設,讓市民推開門就能“聽取蛙聲一片”。

以海綿城市為理念建設的明湖,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綠心”,落日余暉照射下,碧波蕩漾,美不勝收,仿佛是散落在城市版圖上的綠色明珠;夏夜,位于鬧市區的南湖芳容展露,湖面上水波湛湛,霓虹光彩流動,保生橋、八角樓,都宛如在夜色中披上華美禮服,站成新的風景和地標,喜迎八方來客。

越來越多的群眾在享受生態保護帶來的綠色空間時,也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刻進了心里,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生態改善、參與生態建設的和諧風尚。

近年來,滁州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力實施以瑯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澗湖為品牌的“一河兩湖一山兩城”建設工程,描繪山水亭城秀美畫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從城過,園建街邊,亭隱林中”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徐徐鋪展開來,給群眾帶來幸福感的同時,也增強了滁州在區域競爭中的軟實力。

此外,滁寧兩地在滁河大保護方面堅持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同,完善滁河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區域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測監控體系,加強滁河流域生態保護。

兩市還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風光帶綠化景觀工程,開展滁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滁河風光帶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惠及兩岸群眾。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已成為滁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中江县| 广灵县| 河曲县| 潮州市| 应用必备| 娄底市| 邯郸县| 盱眙县| 泊头市| 陆良县| 观塘区| 定边县| 库伦旗| 平武县| 克什克腾旗| 广宁县| 扎兰屯市| 浮山县| 宜阳县| 藁城市| 灵璧县| 喜德县| 涞水县| 三河市| 乌鲁木齐县| 垣曲县| 武冈市| 潼关县| 江津市| 磐石市| 无极县| 文山县| 库尔勒市| 阆中市| 泾川县| 永丰县| 梨树县| 板桥市| 泰安市|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