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滁州:打造“一河兩湖一山兩城”
日前,安徽省16個地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滁州以1938.1億元的經濟總量,坐穩安徽“第三城”。滁州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交出了一份綠色發展的優質答卷。生態保護和修復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滁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
池杉湖濕地 呂華 攝
濕地公園成“幸福園”
樹,留存著時間的印記,見證著發展的腳步。從滁州來安縣出發,一小時就能抵達皖蘇交界的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
登上一葉扁舟,向濕地深處渡去,一株株池杉映入眼簾,露出水面的部分由粗變細,樹干筆直挺拔,樹冠似尖塔。耳邊百鳥爭鳴,鳥兒時而站立枝頭,時而群起盤旋。游客或水邊漫步、或泛舟碧波、或遠眺鷗鷺……豐富的濕地資源提升了當地的生態顏值,打造出一塊會呼吸的城市“綠肺”,河暢景美、空氣清新成為居民的共同感受。
“以前這里叫‘黃大圩’,由于地勢低,常年遭水患。”談及池杉湖濕地的變化,來安縣雷官鎮村民劉先生印象深刻,“現在不僅留住了水土,還吸引很多鳥類在這里棲息。”
環滁皆山,環滁亦多水。早年間,池杉湖濕地是長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積水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安縣經過多次試驗,終于在水澇嚴重的低洼淺灘,成功建起一片池杉林,這也是池杉湖濕地公園的雛形。此后數十年間,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長期浸沒,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樹、樹下有魚、樹上有鳥的“水上森林”濕地景觀,并成為長江下游沿江地區鳥類重要的集中棲居地。
“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池杉湖濕地停留,還有‘老朋友’帶著‘新朋友’前來。”據介紹,池杉湖濕地公園總面積5800畝,核心區面積2000畝,生長池杉5萬多株,目前已發現蒼鷺、黑翅長腳鷸、青頭潛鴨、黃腰柳鶯、東方白鸛等各種鳥類159種,常年棲息于此和每年經此遷徙的鳥類總數超10萬只,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
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發展,也帶動地方經濟和周邊群眾增收。當地政府協同池杉湖濕地公園打造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文化旅游、特色農業等項目,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同時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蓮藕能凈化水質,荷花極具觀賞性。在濕地周圍種植蓮藕荷花,不僅提升了水質,還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
來安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以蓮藕為主體的生態農業帶動園區就業、土地流轉、農家樂等發展,解決周邊百余戶村民就業增收問題,實現人均增收4萬元以上。
今年2月,國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安徽來安池杉湖濕地公園國家級稱號。滁州連續多年舉辦“觀鳥周”活動,擦亮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字名片。此外,皖蘇兩地共建生態智能監控保護網絡,并組織高校院所組建科研技術聯盟,為池杉湖生態保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濕地之變,為滁州的綠色發展寫下生動注腳。如今,池杉湖濕地公園成為居民休閑游憩、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的“幸福園”,漫步于池杉湖,看到的是光影變幻、荷葉搖曳、綠意盎然。滁州市走出一條“護林護濕和護魚護鳥并舉、生態建設與富民增收共贏”的和諧發展之路,為長江沿岸圩區濕地修復、保護以及合理利用作出了典型示范。
池杉湖濕地 吳夢君 攝
從宜業宜居到共生共融
在滁州,千年瑯琊勝境,綠色林海與西澗湖景交相輝映,如詩如畫;萬畝黃寨草場,近前躍龍湖與遠處魯山相得益彰,如癡如醉……
一半山水一半城。在逐漸拉開的城市框架上,滁州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從宜業宜居到共生共融的跨越。在生態布局中,滁州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加快城市湖泊建設,讓市民推開門就能“聽取蛙聲一片”。
以海綿城市為理念建設的明湖,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綠心”,落日余暉照射下,碧波蕩漾,美不勝收,仿佛是散落在城市版圖上的綠色明珠;夏夜,位于鬧市區的南湖芳容展露,湖面上水波湛湛,霓虹光彩流動,保生橋、八角樓,都宛如在夜色中披上華美禮服,站成新的風景和地標,喜迎八方來客。
越來越多的群眾在享受生態保護帶來的綠色空間時,也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刻進了心里,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生態改善、參與生態建設的和諧風尚。
近年來,滁州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力實施以瑯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澗湖為品牌的“一河兩湖一山兩城”建設工程,描繪山水亭城秀美畫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從城過,園建街邊,亭隱林中”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徐徐鋪展開來,給群眾帶來幸福感的同時,也增強了滁州在區域競爭中的軟實力。
此外,滁寧兩地在滁河大保護方面堅持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同,完善滁河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區域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測監控體系,加強滁河流域生態保護。
兩市還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風光帶綠化景觀工程,開展滁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滁河風光帶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惠及兩岸群眾。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已成為滁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第二篇 池州市石臺縣:“富硒養生游”年接待游客900多萬人次
隨著暑期游持續升溫,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牯牛降景區迎來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徽派古村落的掩映中,在黑色富硒土壤的滋潤下,游客們縱情山水,享受大山里的生態美景。作為全國聞名的“富硒縣”,石臺縣含硒土壤面積達1398.8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99%,被譽為“中國生態硒都”。從硒品到氧吧,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給了石臺縣十足的底氣。依靠“硒”引力,將綠色生態轉化為綠色動能,成為石臺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原生態吸引游客
硒作為一種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諸多重要作用。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位于皖南山區腹地,地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含硒土壤面積占全縣面積99%,富硒區面積占總面積的70%,在目前已發現的富硒地區中占比最高。
石臺域內群峰蜿蜒、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84.6%,大氣中負氧離子濃度平均值達6000個~14000個/m3,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其中,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景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負氧離子平均值71438個/m3,是世界衛生組織界定清新空氣標準的70倍。石臺連續4年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被譽為“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
今年上半年,石臺縣接待游客579.33萬人次、同比增長65.81%,實現旅游總收入75.12億元、同比增長67.11%。
石臺縣大山村一位民宿負責人表示,暑期是旅游旺季,不少游客從上海、南京等周邊城市來到這邊游玩。
旅游的紅火,離不開石臺獨有的“硒”引力。來自上海的一位游客表示,趁著暑期他們帶著孩子來深山里呼吸負氧離子,品嘗“硒餐”喝“硒茶”,過幾天遠離城市的生活。除了在景區游玩外,還打算感受一下石臺民宿的魅力。
大山村工作人員介紹,自2021年池祁高速池州至石臺段建成通車后,便捷的交通為大山村吸引了不少游客。目前,大山村有民宿近200家,效益好的民宿每年經營綜合收入超過30萬元。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0萬元。
在石臺縣中國生態硒都會客廳,展示著各類“石臺硒品”,全縣依托“富硒產業”開發出硒茶、硒泉、硒米、硒菜、硒禽、硒蛋、硒餐、硒果等富硒土特產八大類100多個品種,過去一年里,全縣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
激活“硒品”新動能
近年來,石臺縣高度重視硒資源開發,在產業強縣戰略中,石臺把做強做大、做優做精富硒產業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石臺縣富硒特色產業1710”行動方案》,制定了硒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和年度行動計劃,并創建了“石臺硒品”區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縣已培育硒產業經營主體220家,發展硒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43家,有10家企業與全國24家企業共同簽約石臺硒泉代理協議,簽約金額達3.79億元。同時,適時開辟新路,創新推出“富硒農旅+富硒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富硒健康養生游,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900多萬人次,富硒康養業產值達6億元,富硒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實現大跨越。
從硒品到氧吧,近年來,石臺縣全面推進“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產業強縣”發展戰略,以全域旅游統攬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挖掘特色資源優勢,通過精細布局、精心籌劃、精準營銷等方式,深入實施“+旅游”,推深做實綠水青山“顏值”轉化成金山銀山“價值”,讓皖南山區唯一的脫貧縣開啟了“高速發展時代。”
下一步石臺縣將繼續堅守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產業強縣的發展戰略,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相關政策,結合“百校興百村”“萬企興萬村”聯合高校、企業、社會組織提供五大振興的支撐服務,全力發展以硒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生態工業和富硒康養業,以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第三篇 六安市霍山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讓群眾富起來
“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位于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境內千峰競秀,綠水長流,森林覆蓋率達75.93%,該縣作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利用“山之巔,水之源”的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讓群眾富起來。
單龍寺鎮林下黃精基地
本草為綱,林下種植特色多
一邊手腳麻利地將地頭的雜草拔除,一邊小心翼翼地將落在石斛苗上的松針摘下……該縣太平畈鄉天下澤雨石斛種植基地里,何家坊村46歲的村民萬翠正在忙著給一片松樹林下的石斛苗進行人工除草。原本她家的近10畝荒山因為外出打工一直閑置著,如今,她家的荒山也和眾多鄉鄰一樣都流轉給了企業發展林下石斛種植。她和老伴也不再外出務工,成了石斛產業鏈上的一名員工,是石斛徹底改變了她家一度貧困的家庭面貌。
太平畈鄉地處霍山西南邊陲,曾是該縣最為偏遠貧困的一個鄉鎮。全鄉森林面積達10萬余畝,有道地中藥材1460多種,是霍山石斛的原產地、核心區。經過多年招商,該鄉現有十幾家大型企業入駐,從事石斛生產加工的企業、合作社513家,共流轉土地山場10000多畝,年產值15億元。
陡沙河溫泉小鎮
太平畈不斷盤活農戶手中沉睡的林業資源,激發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動力。截至目前,全鄉常年從事石斛生產加工的就有3000多人,臨時用工達20多萬人次,幫助300多戶貧困戶脫貧。石斛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太平畈鄉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
太陽鄉旅夢工廠
近年來,霍山縣深入貫徹“兩山”理念,秉持“生態立縣”戰略,不斷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太平畈鄉石斛產業方興未艾,漫水河、上土市、太陽等鄉鎮西山藥庫功能區的天麻、茯苓、黃精、蒼術等生態型林下經濟項目也正在蓬勃升起。據該縣中藥產業發展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全縣中藥產業總產值約50億元。
下符橋鎮林下旅游
霍山縣除了在林下優先發展中藥材,在下符橋、但家廟、與兒街等畈區鄉鎮萬余畝新造油茶林下套種艾草、菊花及大豆等經濟作物2370畝。在佛子嶺、諸佛庵等毛竹資源富集鄉鎮,實施高效筍材兩用林培育項目,年竹筍采集加工11000噸,實現產值4000萬元。發展林下經濟成為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曾經無人問津的荒山坡,如今都變成了山區百姓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但家廟鎮油茶基地騎行比賽
因地制宜,林下養殖致富快
夏日炎炎,霍山縣下符橋鎮三尖鋪村一片雜樹林間的天然牧場里,一群群膘肥體壯的大別山特種黃牛正在悠閑地吃著樹梢的嫩葉和林間雜草。
2013年1月,霍山縣水口寺農業有限公司在三尖鋪村流轉山林土地5000余畝,從事種植、養殖、養老、休閑觀光農業等綜合開發,是一家“種養+產學研”全產業鏈型企業。目前,該公司現存欄大別山黃牛1000余頭,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大別山黃牛繁殖、保種、飼養、改良企業。2020年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摸索出了一條“飼料-秸稈利用-糞污處理-顆粒有機肥-沼氣”的生態環保模式,基本實現養殖場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達標化排放。
太平畈鄉萬畝石斛園
吳軍2014年因家庭原因被東西溪鄉桃李河村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初,國家實行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加上縣里出臺的產業獎補扶持政策,吳軍留意到村里許多荒山長滿了青草,如果放養黃山羊既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又有寬廣的放養空間。他四處學技術、引羊種。通過艱難打拼,吳軍養殖山羊喜獲成功,當年就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為了帶動當地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成立了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周邊10多戶農民在他的支持下也開始養殖黃山羊,戶均增收10000余元。
霍山縣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宜林則林、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形成近期得利、長期得林的產業化效應,開拓了“一鎮一品”、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林下經濟發展新局面,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諸佛庵鎮萬畝竹海
天然氧吧,森林康養人氣旺
酷暑難耐,霍山縣上土市鎮陡沙河溫泉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的水上世界卻一票難求、游客如潮。
近年來,上土市鎮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突出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項重點任務,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先后獲得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旅游小鎮和健康小鎮、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職工療休養基地、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中國特色小鎮50強等亮麗名片,成功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下符橋鎮特種黃牛林下養殖基地
陡沙河溫泉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森林總面積9.22平方公里,開發投資21.6億元。基地內有溫泉中心、穿越叢林冒險樂園、帳篷酒店、水上世界、越野公園等項目,自2017年運營以來創利稅400余萬元,帶動周邊家庭旅館、民宿、農家樂蓬勃發展,解決560余名群眾就業,茶葉、土雞蛋、黑毛豬、紅燈籠泡椒、陡沙河粉絲,中藥材等農特產品日益暢銷。越來越多的群眾吃上“旅游飯”,走上了富裕路。
諸佛庵鎮毛竹林下石斛種植基地
霍山縣大別山風景道貫穿白馬尖、銅鑼寨、六萬情峽、陡沙河溫泉等7個精品旅游景區、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7個省級避暑旅游目的地,輻射全縣16個鄉鎮,形成霍山最美旅游環線。風景道沿線10萬余人直接或間接分享旅游發展紅利,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
霍山黃芽基地
念好“山”字經,做活“林”文章,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了資源增質、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石斛、黃精在樹蔭下茁壯成長;天麻、茯苓在沙土里孕育生機;花菇、羊肚菌在覆膜下蓄勢待發;黃牛、山羊在山腰間自在奔跑;各旅游景點停滿了自駕車,周邊的農家樂一桌難求……霍山縣的林下生態經濟點亮了山村的希望,鼓起了百姓的腰包。
第四篇 銅陵市樅陽縣:白蕩湖邊的“云端淘金”人
秋風起蟹腳黃,又到了一年之中新農人陳陶勝最忙碌的季節。看著家鄉的白蕩湖大閘蟹、土雞蛋、黑豬肉等越來越多的樅陽農特產品從直播間走上百姓餐桌,雖然辛苦,但他內心無比充實。
安徽省蟹之都貿易有限公司里的“新農人”主播在種養殖基地內的直播間里賣農產品
退伍軍人拼搏再創業
80后的陳陶勝是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戚磯村人。2004年高中畢業后入伍,退伍后,陳陶勝曾經南下深圳闖蕩多年,其間,他心心念念的一直是家鄉樅陽。樅陽擁有眾多特色農副產品,尤其是白蕩湖大閘蟹,一直是他當兵期間心心念念的美味。
2014年,陳陶勝回到家鄉。與大都市相比,陳陶勝還是覺得農村“更讓人踏實”。他決定創業,首先想到的就是賣大閘蟹。在陳陶勝看來,家鄉的白蕩湖大閘蟹,名氣雖比不上其他水域的大閘蟹,但品質一點兒也不差,還獲得過“國家地理標志”。
沒有資金,租不起店面,那就擺地攤。陳陶勝把地攤擺在了菜市場門口,晴時風吹日曬,雨時身濕腳涼,夜半電話響起,哪怕客戶只要一只螃蟹,他也立馬從床上爬起來送貨上門。
剛開始創業的那幾年很辛苦,軍旅生涯磨煉了陳陶勝不怕吃苦、不怕輸的品質。陳陶勝以優質的服務、一流的品質,占領了當地一部分水產品零售市場。
陳陶勝說,那個時候,他就是憑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只管“低頭拉車”。因為他明白,要想有未來發展,就必須先立足當下。
2013年,他憑著擺地攤努力掙到的“第一桶金”,著手創辦農業企業。當時,他的戀人、高中同學方慧娟也辭職回鄉和他一起打拼。
方慧娟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當時正在合肥的一家外企工作,前途一片大好,年收入超30萬元。提出返鄉創業想法時,父母極力反對,但她還是毅然辭職回了家鄉。
“我畢竟是農科院校畢業的嘛,回家既是因為愛情,也是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方慧娟說,工作后每次回家探親,看到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留守的老人在辛苦勞作一年之后收入甚微之時,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覺得,現代的農村和農業不該是這個樣子,她希望可以回去做點什么,改變現狀。“沒有人規定農民就應該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地方,讓農民成為大家向往的職業。”
陳陶勝展示樅陽白蕩湖大閘蟹
讓特色農產品插上“云翅膀”
2014年3月,二人打造的主營地方特色農副食品的企業——安徽省蟹之都貿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只有4個人,我們既要跑銷售又要當客服,既要做財務又要打包,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年底賬面只剩下5000多元的現金。”方慧娟說,雖然一開始困難重重,但他們卻干勁十足。
夫婦二人的信心源于對電商行業的精準把握。陳陶勝說,當時正值淘寶等電商興起,他們迅速從傳統銷售模式轉戰網絡平臺,成了樅陽大閘蟹電商銷售“第一人”。
憑著優良品質和特色品牌,大閘蟹迅速在網上走俏,陳陶勝和方慧娟也順勢將當地的禽蛋、白茶、土雞等特色農產品紛紛搬到電商平臺,一時間,樅陽“土產品”成了網上“搶手貨”。
2016年,陳陶勝瞅準機會,利用新電商平臺銷售“樅陽大閘蟹”“戚磯頭”各類農副產品,帶領公司團隊一班人運用“數字經濟”,做強“小樅”“白蕩里”等自身持有的縣域公用品牌。2017年,他們先后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植草莓、葡萄,養殖龍蝦等,轉向產銷一體化,并將基地打造成樅陽縣產業扶貧項目基地。
在拓展產業鏈同時,陳陶勝還主動服務退役軍官牽頭新建電商直播項目,帶領有志于立功“希望的田野”上的退役人員爭當“新農人”。
尤其是2020年12月“雙十二”期間啟動運營的樅陽縣扶貧特產館和銅陵市扶貧館項目,通過承接運營“電商平臺”,用項目集成法來發展“實體經濟”,近年還先后多次承辦拼多多“農貨節”,組隊參加國內多場農產品會展活動,持續提升縣域品牌農特產品的知名度。2021年,他們又策劃邀請縣長走進直播間銷售農產品,銷售額達446萬元;公司全年線上線下累計農產品銷售額超1.7億元。
陳陶勝(左一)與村民一起在田間賣貨
“品牌農業”撬動鄉村振興
年逾六十的樅陽縣村民施祥龍多年前因病致貧,生活窘迫。病好后,他嘗試稻蝦共養,結果第一年就遇到了大米滯銷的難題。不知所措的施祥龍在樅陽縣商務局的牽線搭橋下,認識了陳陶勝,銷售難題迎刃而解。見識到電商魅力后,施祥龍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目前種了600多畝蝦稻田,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帶動了周邊20多個貧困戶脫貧致富。
80后新農人鮑光九大學畢業后選擇返鄉,接替父親管理黑豬保種養殖場,前些年遇到了發展瓶頸時,同樣是在陳陶勝的幫助下,無論是銷量還是品牌,都有了進步。
作為銅陵市農特產品電商銷售的“領頭雁”,陳陶勝通過實施“主品牌+系列品牌”引導同類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先后與57家當地農業龍頭企業、扶貧基地、37個村級供銷社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帶動2500余戶困難群眾增收,幫扶16家合作社(農戶)開設網店,孵化創建出“施祥龍牌”稻蝦米、“黃玉介”牌瓜蔞子、“浮山”牌黑蕎麥等一批拿得出、叫得響的地方特色產品。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富裕,這才是新農村該有的新氣象。”陳陶勝夫婦堅信,只要有更多的青年愿意投身鄉村、發展農業,鄉村振興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第五篇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豐梧村:山水阡陌吸引江浙滬游客
“如今,村里的基礎設施和集體經濟都在越來越好。”豐梧村第八批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吳曉亮2021年來到黃山市黟縣碧陽鎮豐梧村,看著村里這兩年的變化,吳曉亮打心底里高興。豐梧村依托田園風光和傳統村落,引進無名初酒店、樸蔓農場等項目,通過植入新型業態,打造創意鄉村,以文旅為抓手,促進鄉村旅游與山區經濟同頻共振,蹚出一條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有山有水的“末腳村”
豐梧村古稱“古黟十二都”,一直流傳著“十二都,墊末腳,不是馱柴就馱料”的說法。豐梧村地處安徽省南端,位于黃山市西北、黃山西南麓,是黟縣盆地與黟縣西部山脈的交界處,背靠方家嶺山脈,面朝黟縣城區,西北部森林密布,新安江源頭豐溪河、霍溪河穿村而過,東南部鄉村田園,自然生態優良,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距縣城5公里,轄16個村民組,546戶1728人。
“由于地理位置靠山,我們這邊很多村民之前都是靠山吃山,主要以油茶、香榧為生。”吳曉亮說道。
2014年被列入省級重點貧困村,當時豐梧村81戶脫貧戶,共150人,貧困發生率8.65%,2013年人均純收入7233元,村集體收入2萬元,2016年出列脫貧。
走出特色振興路
過去被戲稱為“墊末腳”的豐梧村如今走出了一條具有徽州特色的鄉村振興路。2022年,豐梧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傳統村落,入選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62.7萬元,人均收入2.36萬元,其中脫貧戶收入1.76萬元。
“起初就是在這邊看見一泓清澈的山泉,于是選了這塊有山有水有田園的山野做起了民宿。”無名初負責人王一寒說道。
“目前村里主打的是豐梧八景,有梧鳳之鳴塔、樸蔓農場、無名初酒店、高山韓梯田、銅錢嶺香榧、釣魚嶺古道、方家嶺古道、豐之谷營地。”吳曉亮介紹,豐梧村旅游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充滿徽州韻味的景色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豐梧村建筑風貌獨特,各處分布著與徽派不同的磚石結構的山里民居,高低錯落有致的村落與現代民宿相互映襯,形成以山水阡陌入景,造園林樓閣隱世的景觀。
吳曉亮表示,豐梧村散客數量會較多,因為豐梧村不需要門票的,“有一些自駕游的游客,會在西遞、宏村游玩后選擇來這邊轉一轉。”目前,豐梧村共有4家民宿,分別為,無名初、徽舍小隱、豐溪蘭庭、黟山園。
王一寒表示,無名初開業之初就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開業第二個月就能做到40多萬,我們現在會有一些固定客源,回頭客也比較多。”此前,無名初的客人多來自江浙滬地區,自德上高速池祁段通車后,合肥前往黟縣縣城的時間較之前節約近1小時車程,從合肥來無名初的客人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來,豐梧村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精準把握三產融合新特點,以服務好人才、建設好村莊、保護好生態、培育好鄉風為抓手,吸引了百余名城市人才攜帶資本下鄉創意創新創業,通過“村企共建”盤活鄉村閑置資源資產、完善基礎設施配套,解決了周邊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實現了村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
2022年,樸蔓農場、無名初療愈酒店等村內企業為村集體增收近30萬元,帶動季節性務工180余人,平均每人增收約6000元,提供穩定就業崗位47個。
“我們還帶動附近村民就業,酒店固定用工將近20人,70%都是附近村民,而且每年不固定用工約有1萬多人次,我們還會向周邊合作社收購“五黑”產品進行展示銷售,大約有30%的客人會買一些‘五黑’,尤其是黑玉米,銷量最好。”王一寒說道。(通訊員 陳波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方榮剛 吳夢君 劉曉然 徐宏博 實習生 賈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