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安慶地區的古人是怎樣生活的?位于潛山市潛水西岸的薛家崗遺址為何在安徽考古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4月12日下午,“發掘輝煌歷史 傳承燦爛文明——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大型公益活動第6場在安慶博物館舉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小雷以《考古帶你游新石器時代的安徽》為主題,全景式介紹安徽新石器時期重要考古發現,帶領同學們穿越時光,了解家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
■穿越時光安徽自古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沃土
“今天的主題是——考古帶你游新石器時代的安徽。同學們,你們知道新石器時代嗎?”活動一開始,張小雷的問題就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夏、商、周,而在夏之前就是新石器時代,距今大約1萬年至4000年。”張小雷告訴同學們:“咱們安慶的薛家崗遺址、張四墩遺址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張小雷通過新石器時代珍貴文物圖片,帶同學們感受新石器時代的文明發展進程。凌家灘玉鷹、玉龍、玉人,雙墩遺址陶塑人頭像……當安慶博物館館藏薛家崗遺址多孔石刀出現在大屏幕上時,不少同學興奮不已。“這是我們安慶出土的文物!”“這件石刀我在安慶博物館看到過!”
張小雷告訴同學們,安徽現代考古工作始于1934年。197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就對潛山的薛家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蚌埠雙墩遺址、含山凌家灘遺址、淮北石山孜遺址、蒙城尉遲寺遺址、蚌埠禹會村遺址……截至目前,安徽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有1000余處,經過考古發掘的大約100余處。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自然資源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沃土,更是中國古代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的重要區域。”張小雷介紹,幾十年來的考古工作證明,安徽在“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云游”新石器時代 5000多年前的“家鄉人”如此聰明智慧
新石器時代的安徽什么樣?當時的人們如何生活?張小雷通過詳細解讀安徽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的考古發現,帶同學們“云游”新石器時代的安徽。
淮北石山孜、渠溝、宿州小山口、泗縣于莊……“安徽省的淮北平原北部地區有一片低山丘陵分布區,是人類較早開發的地區,目前我省經過考古發現的幾處距今8000年以前的古代遺址均分布于這一地區。”淮北石山孜遺址出土的各類陶器,為同學們描繪了80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圖景。
“當時用以煮飯的炊具還沒有發明三足的鼎,而是用三個支腳與釜相配,再晚一些的時候還出現了以灶、釜相配套。”張小雷告訴孩子們,語文課上學習過的成語——三足鼎立、釜底抽薪就與鼎和釜有關。
宿松黃鱔嘴遺址、懷寧孫家城遺址、潛山薛家崗遺址……“家門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更是引起了安慶同學們濃厚的興趣。“1977年12月,潛山縣文化館在文物調查中發現了薛家崗遺址,隨后安徽省文物工作隊楊德標等多次實地調查該遺址,最終確認該遺址為一處內涵較豐富、保存較完好、以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主的遺址。”張小雷介紹,通過多次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薛家崗遺址發現了房址、灰坑及墓葬等多處遺跡,出土各類遺物3000余件。
會燒制類型豐富的陶器,能夠制作精致的石刀、玉璜、陶球……5000多年前的“家鄉人”竟然如此聰明智慧,讓同學們驚嘆不已。張小雷告訴同學們,圍繞薛家崗遺址開展的幾次發掘是安徽新石器時代考古大規模發掘的開端,在安徽考古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薛家崗文化”還是安徽第一個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播下種子 “長大了我也想當考古隊員”
互動環節,同學們積極舉手提問。“那個時候的陶器為什么外面是紅色里面是黑色?”“考古專家怎么知道古代發生過地震?”張小雷一一耐心解答。
“原來我們安慶有這么多的重要遺址。”安慶市中興小學502班的倪子晴直到活動結束后還覺得意猶未盡。“通過活動,我第一次了解‘新石器時代’的含義,也第一次發現考古學這么有趣。”
來自安慶市石化第一小學402班的殷浩宇說,通過活動不僅學到了很多歷史知識,對考古工作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了我也想當一名考古隊員,探尋歷史的秘密。”
“考古學是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遺產保護的重要學科。今天的活動內容豐富,老師的講述深入淺出,很有趣。”安慶市職業技術學院2022級旅管3班的姜建恒告訴記者,聽完講座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國和家鄉歷史悠久,文明燦爛。
當天是張小雷第二次站在“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活動的講臺上。“同學們反響熱烈,讓我看到了考古事業發展的希望。”他說,公眾考古是考古工作者的重要責任。“考古人不僅要下得了探方,也要進得了報告廳,向社會公眾普及考古知識,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來。”“希望‘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活動能夠持續開展下去,走遍安徽大地。”
安慶博物館館長王紅星表示,“安徽考古走進中小學”活動拉近了同學們與歷史的時空距離,讓同學們生動了解安徽歷史、安慶歷史,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讓孩子們在走向未來中增強文化自信。“我們希望今天的活動,能夠在同學們的心中埋下一顆顆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種子,更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茁長成長,早日成為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棟梁之材。”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武鵬 楊雪嬌 任逸瑋 周梅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