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上水光粼粼,江風帶著些許涼意,與岸上的綠植交相輝映,三三兩兩的市民漫步黃山南濱江景觀帶。
黃山市屯溪區“林廊清影席地而坐示范區”,是黃山市打造的全省首個城市生境花園——“江畔生境”。市民汪先生說:“環境越來越好了,早晚在江邊走一走,很舒服,我每天都要過來轉一圈。”
近年來,黃山市舉全市之力,以 “席地而坐”標準,下足建設功夫,組織實施景區景點、城市道路、城鄉人居環境潔凈等“最干凈系列”行動,大力營造干凈、整潔、有序、衛生、安全、人民滿意的宜居環境,努力打造“最干凈城市”的黃山樣板。
推窗看見綠 出門即見園
在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過程中,黃山市緊扣綠水青山、徽風徽韻的城市特色,聚焦重要節點景觀風貌,積極探索實踐城市更新“微改造、精提升”,在中心城區及區縣城關鎮,挖掘城市閑置地、邊角地、零星空地、小型純綠地等,“見縫造園”,相繼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和主題公園。
位于中心城區的江南新城南濱江路景觀帶改造工程,總投資約1.2億元,以西海路為起點,至珮瑯西路高速橋下,全長約4400米。中心城區南濱江路以“水綠為基、慢行為脈、記憶之旅、活力之城”四大主題為主,分互動景觀區、新安文化展示區、市民游賞區及江岸漫步區四個部分,突出綠色核心作用,優化配置景觀小品,“路、堤、園”相結合,串聯濱江豐富的活動空間,展現徽州人文底蘊。
另外,黃山市還完成了一批城市公園綜合提升,改造了一批道路節點景觀,打造了南濱江公園、浦溪河游客服務中心等36處“徽客廳”。從“風景在路上”的休閑步道,到“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真正實現推窗看見綠、出門即見園、轉角遇見“美”。
科技助力“席地而坐”
去年12月起實施了《皖南古村落西遞景區“席地而坐”服務規范》團體標準。
“席地而坐”,就是游客在示范景區內隨時隨地想坐就坐,這彰顯了景區對自身整潔度的高度自信,也體現了現代人對簡單生活的追求。
在“席地而坐”的背后,是科技對“干凈城市”的不斷助力。2022年,西遞景區結合實際,與中國計量大學等院校合作,制定古村落西遞景區“席地而坐”服務規范,實施“席地而坐”保潔工作標準,建立“沖、洗、掃、拖、擦、清、運、巡”等組合作業模式,使用先進新型保潔設備,通過快速巡查、視頻監控等信息化監管手段,第一時間精準治理的保潔模式。
此外,黃山市依托數字政府建設自主研發智慧化環衛管理系統,建成保潔作業車輛、環衛設施運轉、水面保潔等5個可視化管理平臺,通過“環衛一張圖”系統進行實時調度;借助“5G+遠程監管”技術,對城市主次干道、商業大街、人行道進行常態化“犁地式”深度清掃、“麥浪式”人機保潔,實現公共區域衛生無死角、“城市家具”無污漬、水體清澈無垃圾、道路保潔見本色、綠化綠地見景觀等諸多科技助力打造“最干凈城市”。
自覺行動“樹新風”
黃山區龍北社區的志愿者們身著紅色小馬甲,左手持袋,右手拿垃圾夾子,沿街將垃圾撿起裝進袋子里。這是志愿者們正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此外,黃山市為帶動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全國最干凈城市”建設還采取了諸多措施。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頭參加“清理河道·清潔家園”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最干凈道路、最干凈居民小區(村莊)、最干凈工地、最干凈校園等10類評選活動。
黃山市還實施了星級志愿者禮遇12條,試點鄉風文明積分制管理,設立積分兌換超市,對村民門前三包、服務公益、參與志愿服務等進行登記積分并給予物質獎勵,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在黃山大地成為群眾自覺行動。
據了解,黃山市共組建了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2877支,打造“生態美超市”等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品牌70余個,僅2022年就有18萬余人次參與環境清掃、市容整治等活動。
(安徽商報融媒體見習記者 徐宏博 記者 常誠 實習生 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