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至,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其中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以下簡稱“幫信罪”)逐漸成為一種隱蔽卻危害極大的犯罪形式,許多人在不知情或僥幸心理下不慎觸犯法律。交銀人壽安徽省分公司在此結合實際案例,為大家深入剖析幫信罪,敲響風險警鐘。
案例1:“卡農”的糊涂賬
小A是一名在校學生,想著“賺點零花錢”,便將自己的3張銀行卡賣給了網友,還按照對方要求開通了手機銀行、綁定指定手機號。之后,這些銀行卡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資金的流轉,涉案流水高達數百萬元。當警方找到小A時,他還一臉茫然:“我就賣了幾張卡,怎么就犯罪了?”最終,小A因犯幫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5000元。
在這個案例中,小A覺得只是“賣點閑置的卡”,卻不知自己的行為為詐騙分子提供了“洗錢通道”,讓受害者的資金被非法轉移、隱匿,助長了犯罪鏈條的運轉。
案例2:“兼職”背后的陷阱
小B在網上看到“高薪兼職”信息,工作內容是“用自己的微信號幫商家推廣廣告”,每日輕松入賬幾十元。可他不知道,這些微信號被詐騙團伙用來批量發送詐騙話術、誘導受害者點擊虛假鏈接,甚至直接進行詐騙溝通。隨著警方對一起跨境網絡賭博案的追查,小B的“兼職”行為浮出水面——他的微信號成為犯罪集團實施詐騙的工具之一。小B因幫信罪被追究刑事責任,不僅“高薪夢”碎,還留下了犯罪記錄。
此案例里,小B被“輕松賺錢”迷惑,沒意識到自己的賬號淪為犯罪“傳聲筒”,為詐騙分子接觸、欺騙更多人提供了便利,讓無數家庭面臨財產損失風險。
幫信罪的“隱蔽性”與“危害性”
幫信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單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行為。
從上述案例能看出,它的“隱蔽性”在于:很多行為看似是“日常操作”“小恩小惠”,比如賣銀行卡、手機卡、微信號,幫忙“跑分”(為網絡賭博、詐騙等平臺提供資金流轉幫助),替人“解封”社交賬號,甚至只是“在網上幫人發幾條廣告”,實則已觸碰法律紅線。
而“危害性”體現在:它為各類網絡犯罪(詐騙、賭博、色情直播等)“輸血”,讓犯罪行為更難被追查,無數受害者的積蓄被詐騙分子通過這些“幫助”層層轉移、洗白,家庭支離破碎;同時,參與幫信的人自身也會面臨刑事處罰,留下案底,影響升學、就業、信貸等人生重要環節。
三、交銀人壽溫馨提醒:守護自身,遠離幫信
1. “卡、號”不亂借、不賣:身份證、銀行卡、手機卡、微信/支付寶賬號等,是個人重要信息載體,務必妥善保管,一旦出借、售賣,極可能被用于違法犯罪。
2. “兼職”需謹慎甄別:遇到“輕松賺錢、無需技能”的兼職,多問幾個“為什么”,若涉及“用自己賬號幫人操作”“轉移資金”“發不明鏈接/廣告”等,果斷拒絕,這很可能是犯罪陷阱。
3. 增強法律意識:主動學習《刑法》中關于幫信罪的條款(《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明白“幫忙”也要有底線,無知不是逃避處罰的借口。
4. 發現異常及時舉報:若發現身邊有人買賣“兩卡”、從事“跑分”等可疑行為,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共同斬斷犯罪鏈條。
交銀人壽安徽省分公司始終關注客戶及社會公眾的財產安全與法律風險防范。我們希望通過案例警示與風險解讀,讓大家對幫信罪“看得見危害、守得住底線”,攜手營造安全、健康的金融與社會環境。
安全無小事,守法是底色。讓我們從自身做起,警惕幫信陷阱,守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