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派鎮青年社區組織了一場以“聆聽崢嶸回響,傳承鐵血榮光”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青年社區團總支聯合淮北理工學院志愿者共同探訪慰問了轄區的越戰老兵,聆聽他們的光榮事跡,追尋可貴的精神足跡。
活動當天,青年社區團總支兼職副書記安少華與志愿者帶著米、油等慰問品,前往老兵們的家。戈壁深處的“無名豐碑”,“那時候沒有名字,只有代號;沒有坐標,只有任務。”參加核試驗的80歲老兵卞爺爺說。20世紀60年代,他作為工程兵奔赴西北戈壁,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參與核試驗保障工作。當被問及是否害怕輻射風險時,卞爺爺眼神堅定:“國家需要,我們就上!看著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所有苦都值了。”志愿者們仔細查看相冊里的老照片,將這段“不能說的秘密”記錄在筆記本上。
隨后,志愿者們來到越戰老兵伍叔家中,老人特意穿上整潔的舊軍裝,軍功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1984年,我們連隊在老山戰役中負責收復被越軍占據的老山,隨后在老山及其周邊地區展開長期拉鋸戰,戰士們抱著‘寧死不當俘虜’的信念沖鋒……”成為“兩山輪戰”的核心區域。伍叔的講述時而激昂,時而哽咽……
志愿者們圍坐在老人身邊,有的認真記錄故事細節,有的用手機拍下珍貴的老照片。淮北理工學院大一學生志愿者感慨道:“以前在課本里學越戰歷史,總覺得遙遠,今天聽伍叔親口講述,才明白‘英雄’兩個字背后是怎樣的熱血與犧牲。”
從戈壁到叢林,從“為國鑄盾”到“保家衛國”,不同戰場的老兵們有著同樣的赤誠。這場跨越代際的“紅色對話”,讓年輕團員和志愿者們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更懂得了“榮光”二字的分量——它藏在核試驗老兵的沉默堅守里,寫在越戰勇士的熱血戰歌中,更需要青年一代用行動去續寫,讓崢嶸回響永不消散,讓鐵血榮光代代相傳。(李丹丹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