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天長市的一個寧靜小區里,住著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岑德標。今年97歲的他,雖已滿頭白發,但腰板挺直、聲若洪鐘,目光中透露出軍人特有的果敢堅毅。他不足15歲便投身革命,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生參加上百場戰斗,身體里至今還留有日軍的彈片,他的人生,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
投身革命:青春熱血灑疆場
1928年6月,岑德標出生于天長市原釜山鄉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父母靠種田為生,日子過得捉襟見肘。1942年,新四軍在天長釜山鄉動員熱血青年加入抗日隊伍。當時,他的哥哥報名參軍,可哥哥剛結婚不久,嫂子又懷孕了。年少的岑德標毅然頂替哥哥,加入了新四軍天高支隊,就此踏上了革命征程。
那時,部隊行軍作戰條件異常艱苦。有一次借住老鄉家,床鋪不夠,戰士們就打地鋪,“地下睡著的一排戰士腳沒地方放,就只好把腳都伸到床洞里”。有時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他們就在地上鋪點稻草露宿野外。但岑德標和戰友們毫無怨言,在艱苦中堅守著抗日的信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瞬間點燃了奮戰在抗戰一線將士的情緒,岑德標和戰友們歡呼雀躍了許久。那一刻,多年的浴血奮戰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浴血奮戰:槍林彈雨顯擔當
抗日戰爭中,攻打來安水口日軍的戰斗讓岑德標印象深刻。當時駐扎在此的日軍,倚仗兩個互通的碉堡、充足的彈藥和三道防御工事,氣焰囂張。岑德標所在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獨立旅三團二營后,決定“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日軍在碉堡周圍設置了三道“圍子”。第一道“鋼絲圍子”,戰士們用大刀一陣猛砍便通過;第二道“水圍子”,三米寬的水溝環繞碉堡,水底下還嵌著尖尖的毛竹簽,戰士們用麻袋裝上土墊著過去;第三道“土圍子”,是用泥和稻草攪拌夯成的土墻,日軍躲在后面,用1挺重機槍和6挺輕機槍瘋狂掃射。二營300多人多次頑強沖鋒,打了兩天半時間,傷亡慘重。
第三天上午,日軍從滁州方向調集三架敵機和幾百個鬼子趕來救援。在日軍猛烈的轟炸中,岑德標躲進一塊稻田里,一塊彈片擊中了他的左腳踝,鮮血直流。隨后,他被戰友背下戰場,由四個當地民工抬到駐在來安施官的獨立旅衛生部救治,后又轉到天長市張鋪鎮葛家巷休養了3個月。經鑒定,他左腳踝關節下外側筋絡受彈傷,為八級傷殘,且彈片至今未取出,多年來走路一直受影響。
暮年時光:天倫之樂憶崢嶸
如今,岑德標和老伴住在天長市的小區里安享晚年。老人家中的陳設簡單干凈,每一件東西都各歸其位,透露著軍隊特有的秩序感。
閑暇之余,97歲的岑德標和89歲的老伴經常打打二人小麻將,5個兒女都住在附近,經常回來看望照顧他們。多年前,岑德標還養了幾只烏龜當寵物,如今因腿上負傷,歲數大了,便把烏龜送了人。現在他每天只在房間里活動活動,“下樓要坐輪椅了”。四女兒岑平芳說,老人家對飯菜要求不高,平時喜歡喝點小酒。
岑德標的愛好是每天都和兒子下下象棋。家人傳來的視頻中,坐在棋盤前的他目光炯炯、表情嚴肅,落子慎重而果敢,仿佛此刻又回到了兩軍對壘的戰場上,身體里再次燃起熱血和激情。
在他的臥室里,掛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軍裝,上面端端正正佩戴著十多塊獎章、紀念章和一條印有“抗日老兵”的綬帶。老人撫摸著那些獎章,仿佛又重回當年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這一條紅色的綬帶和一枚枚獎章、紀念章背后,是一位革命軍人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戰斗人生,也是他為國家、為民族無私奉獻的永恒見證。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許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