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湖中心始信社區轄區的紫蓬路上,一條燈火通明、整潔有序的小吃巷正成為居民夜間生活的新地標。這里曾是流動攤販聚集、環境雜亂的“治理難點”,如今卻蝶變為便民利民、充滿溫情的“民生亮點”。這背后,是臨湖中心始信社區以精細化治理之筆,書寫的一份有溫度的城市管理答卷。
“以前推著三輪車到處跑,風吹日曬不說,遇到檢查還得‘打游擊’。現在有了固定攤位,生意穩定了,心里也踏實了!”攤主李師傅臉上洋溢著笑容。他的這番話,正是紫蓬路流動攤販規范化管理成效最真實的寫照。
過去,紫蓬路早晚高峰人車混行、油污遍地、垃圾堆積,占道經營嚴重干擾居民出行,盲道被侵占、交通擁堵頻發,群眾怨聲載道,攤販也苦不堪言。如何破解這一“管了就停、放了就亂”的治理困局?始信社區迎難而上,聯合臨湖中心城管執法中隊,堅持“疏堵結合、集中規范”的治理理念,開啟了一場以人為本的城市微更新行動。
經過一個月深入調研、3場居民議事會、走訪50余戶攤販,社區最終將目光投向一處長期閑置的土肥站場地。通過場地平整硬化、統一規劃20余個標準化攤位,并配套垃圾分類點、照明設施等基礎設施,昔日“臟亂差”的角落搖身一變,成為集美食、便民、秩序于一體的“紫蓬路便民美食巷”。
為確保長效運行,始信社區創新推出“四步工作法”,推動治理從“治標”走向“治本”。
第一步:問需于民,精準施策。通過“線上問卷+線下走訪”雙渠道,廣泛收集居民對生活便利與環境整潔的雙重訴求,傾聽攤販對穩定經營的實際需求,形成“問題清單”與“需求清單”雙向匹配,確保政策接地氣、得民心。第二步:盤活資源,空間再造。引入專業管理公司參與運營,高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科學劃分飲品區、小吃區等功能區塊,打造布局合理、動線清晰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示范點,讓煙火氣有序釋放。第三步:制度護航,長效管理。實行攤販備案管理制度,統一簽訂《文明經營承諾書》,明確衛生保潔、食品安全、噪音控制等標準要求。執法部門聯合社區不定期巡查,發現問題立行立改,確保管理不松勁、秩序不反彈。第四步:服務升級,溫情守護。開設“攤主課堂”,開展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文明禮儀等專題培訓,提升經營者素質;優先安置低收入困難群體,體現社區溫度與社會責任,真正實現“安一個攤,暖一個家”。
如今的紫蓬路煥然一新:機動車道暢通無阻,盲道恢復通行,地面潔凈如洗;夜幕降臨,美食巷內香氣四溢,皖北卷饃、重慶小面、手工燒烤等各地風味齊聚一堂,居民飯后散步即可享受舌尖上的煙火氣。
“以前是‘貓鼠游戲’,現在是‘共建共享’。”一位居民感慨道。這場變革不僅提升了城市的“顏值”,更保留了市井生活的“溫度”。政府、社區、商戶、居民多方協同,共同繪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基層治理新圖景。(董海妹 時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