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詩仙李白在一千多年前,就用精妙麗句寫出了宣硯的神奇。如今,宣硯經歷沉寂之后,重獲新生并長足發展,成為傳承優秀文化、守護文明之光的寶器。今年5月,致力于傳承發展宣硯文化的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獲評全國文明單位。
“宣硯的重生故事,其實也是文明傳承的一個生動注腳。”盛夏時節,記者來到位于“宣硯小鎮”旌德縣白地鎮的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在刀石碰撞之間,體驗千年瑰寶的獨特魅力和文明力量。
宣硯,古名“宣州石硯”,為文房四寶中的硯類名品。2010年7月,旌德縣龍潭山采石坑遺址被偶然發現,一度“消失”的宣硯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2012年,失傳多年的宣硯制作技藝得到恢復。2014年,旌德縣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宣硯之鄉”特色區域稱號,有著“中國文房四寶之城”美譽的宣城市,至此彌補了硯臺“缺席”的遺憾,實至名歸。
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研學負責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明告訴記者,作為全國唯一擁有宣硯硯礦獨立開采權的文化企業,該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以“讓宣硯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名片”為己任,按照“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通過“宣硯+文創”“宣硯+文旅”等創新模式,力促宣硯產品開發創新和宣硯產業鏈發展,最終讓沉睡的石頭“活”起來、“潮”起來。
走進宣硯文化園,如同走進一個硯臺的世界。標準化的生產車間和智能化設備,出坯、出形、初步雕刻等十多個環節的“情景再現”,素凈典雅、溫潤如玉的成品,令參觀者目不暇接。
“我們在鼓勵技術創新、建立工藝標準、推進校企聯合的基礎上,不斷強化人才培養、人才交流和文化‘出海’力度。”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太海介紹,公司通過成立大師工作室,建立“師徒傳承”制度,累計培養硯雕工藝師200余人,為宣硯傳統制作工藝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繼承與弘揚注入新生力量。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爭做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的踐行者。在脫貧攻堅中,通過“百企幫百村”項目,將打磨車間建成婦女創業基地,開發公益性崗位,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1.5萬元。新冠疫情期間,組織義拍籌集善款,增設20個就業崗位,并向全國書法愛好者開放線上公益直播課。同時,常態化開展捐資助學等活動,累計捐贈超百萬元,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助力當地文旅產業發展。
硯臺是書寫用具,更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黃太海表示,公司將以獲評全國文明單位為契機,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更大力度謀發展、求突破,讓宣硯這一文化瑰寶煥發出新時代的文明之光。
(本報記者 張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