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花戲樓。 視覺中國供圖
本草茶飲、藥膳小吃、中醫義診、科技養生、非遺展示……7月19日,2025年“百市千縣”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暨華佗中醫藥養生集市在亳州養生會客廳熱鬧開市。這場以“精彩中醫藥·健康惠萬家,亳方道善法·會客樂無涯”為主題的跨界盛宴,將千年中醫藥智慧巧妙融入現代生活場景,讓其“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到、玩得轉”。
在亳州,這樣的生動場景早已融入城市血脈——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對這座擁有3700多年歷史古城文脈的深情守護。在甲骨文中,“亳”字呈現的形狀,象征著一座有著堅固城墻保護的城邑,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更承載著古代人們對城市生活的理解和想象。一個“亳”字千古一用。如今,當亳州以“首創首成”之姿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榮譽背后,是一場以老莊智慧為魂、中醫藥文化為骨、崇德向善為本的文明傳承與創新實踐。
魏武大道、湯王大道、莊周路……漫步亳州街頭,以歷史名人冠名的路牌宛如鐫刻在城市肌理的歷史索引。
在老子誕生地,“上善若水”“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古老哲思,悄然注入現代城市治理的血脈。亳州創新推出“無感互認”改革,很多老人驚喜地發現,一年內坐次公交或在銀行辦理業務時,養老金資格就自動認證好了!這不僅方便,更是對老百姓的尊重。
從商湯王“桑林祈雨”“網開三面”的仁德遺風,到今日“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智慧實踐,亳州在“無為”與“有為”的辯證中找到了治理平衡點。上百億條數據構建起“全域感知”的數字之城,讓老子“道法自然”的智慧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機。
芍花路、杜仲路、亳菊路……亳州半城街道以中藥命名,同樣訴說著“中華藥都”的基因密碼。
走進百年老字號承慶堂,89歲的老藥工李文成指尖輕捻黃芪的專注神情,與第四代傳承人李正風研讀祖傳醫案的執著身影,構成一幅跨越時空的匠心圖景。
華佗國藥運用智能數控設備精準萃取古方精華,讓傳統“救心丸”在現代科技助力下更快起效;中藥奶茶品牌“萬花田”創新推出人參茶飲,年銷15萬杯,吸引年輕人排長隊打卡“國潮養生”。在華佗百草園景區,五禽戲老師王三華的指導充滿哲理:“一招一式不必強求精準,只要用心模仿練習,對身體便有益處。”喝花茶、食藥膳、習五禽,傳統養生智慧早已融入亳州人的日常生活。“千家藥企、十萬藥商、百萬藥農、千億級市場”的蓬勃發展態勢,滋養了全球最大中藥材交易市場,讓本草馨香飄向世界近90個國家和地區。
花戲樓、曹操地下運兵道等市民和游客均熟悉的文旅景區,又怎樣呈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在曹操地下運兵道景區,全息投影令古戰場箭矢破空而出,VR技術重現東漢宴飲盛景。“用科技保護磚石,用數字激活歷史。”亳州文旅集團副總經理李曉燕道出文物活化利用的核心。
始建于1656年的花戲樓,每周上演新編劇目,游客可沉浸體驗“古代劇本殺”,讓雕梁畫棟的凝固史詩重煥生機。在“三十六條大街,七十二條古巷”的北關歷史街區,修繕工程恪守“修舊如舊”鐵律?!氨A舸u雕門楣、修復破損墻體,讓百年老屋重現原貌?!睂в螀腔勖舻慕庹f中,老藥鋪的搗藥聲與非遺市集的琴韻交織成曲。
當南京巷錢莊變身為金融文化研學基地,當“‘徽’脈傳承·‘亳’古通今”活動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亳州2024年接待游客超3700萬人次、旅游收入逾320億元的亮眼數據,印證了傳統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
“尊崇德行,崇尚德育”是刻在亳州人骨子里的品行。從商湯王“網開三面”、華佗“懸壺濟世”,到柳下惠坐懷不亂,厚德精神源遠流長。體現亳州三千年文脈的城市精神“厚德、務實、創新、奮進”,“厚德”居首,代表著亳文化的歷史根基和人文價值導向。
自古亳州多圣賢,如今處處見好人。197位“中國好人”的星光,點亮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坐標。許長榮接棒“全國道德模范”母親許張氏,照顧癱瘓兄長數十年,又將愛的接力棒傳給子女;包工頭武中海夫婦抵押兒子房產支付農民工工資,百萬債務壓不垮“信義”二字。這些動人的故事在亳州“好人館”“好人大道”“好人廣場”靜靜訴說。
讓有德者有所得。亳州創新構建好人建設體系,制定“五推薦、五評選”機制,已發放好人獎勵金998萬元,為605名好人模范制作“禮遇卡”。當92.9萬注冊志愿者累計服務707萬小時,當“好人效應”催生3400余支文明實踐隊伍,“厚德”已從歷史基因升華為全城自覺。
夜幕下的譙城區篩子市街,居民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悠然漫步。這條曾經的“煩心路”,經改造惠及160戶居民,成了家門口的“順心路”。在70個煥然一新的老舊小區里,嶄新充電樁、健身器材承載著“微更新”的幸福;27個新建停車場、226座煥新公廁成就便捷生活網。亳州的文明答卷上,五禽戲的靈動身影與好人館的溫暖故事,同248個易澇點整治、890條背街小巷改造一道,共同寫就了“群眾滿意”的答案。
“創建文明城市只是起點,建設城市文明才是永恒課題?!辟裰菔形麄鞑控撠熑吮硎尽.敗顿裰菔形拿餍袨榇龠M條例》潤物無聲,當134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覆蓋城鄉,這座從老子哲思里走來的古城,正圍繞“利民惠民、常態長效、全域創建”,以文化之筆,飽蘸文脈藥香,續寫崇德向善的時代華章。
■ 本報記者 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