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號樓后面小池塘好臭?!比涨?,滁州市南譙區龍蟠街道文昌花園社區居民徐可掏出手機,對泛著黑水的池塘“咔嚓”拍下照片,隨后打開“文昌花園社區”微信小程序,自動定位問題區域上傳。系統將工單派送到物業后臺,問題處置隨即展開。
物業人員收到系統提醒,迅速趕赴現場勘查,隨后組織清淤疏通。從拍照上傳到問題徹底解決,全程高效利落。徐可豎起大拇指:“以前反映問題得跑物業,或者在微信群里反復@樓棟管家?,F在手機點兩下,不僅問題直達,還能實時看進度,太方便了?!?/p>
徐可說的,正是今年3月龍蟠街道在滁州市率先上線的“亭智慧”數治社區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就像社區治理的‘超級大腦’,徹底解決過去信息傳遞慢、處理周期長的老毛病?!蔽牟▓@社區網格員汪晨介紹,通過“線上接單、線下服務”的方式,社區治理更智能。
文昌花園社區管著3個小區,面臨3881戶人家10318名居民的繁雜管理任務,可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6人。“過去挨家挨戶走訪的‘人海戰術’,現在靠系統精準標注,效率翻了好幾倍?!蓖舫恳贿呄蛴浾哐菔尽皵底值貓D”一邊說,“你看,這系統整合了行政邊界、人口分布等10多類數據圖層,住戶信息、特殊需求‘一鍵可視’?!?/p>
政策咨詢場景也大變樣。平臺“掌上云”AI機器人化身24小時在線“政策通”鏈接居民微信群。針對咨詢較多的養老、醫療等9大類政策問題,只要居民輸入關鍵詞,政策和辦理流程立馬“彈”出來,實現“數據跑路”代替“居民跑腿”。
“‘亭智慧’服務平臺借助‘線上接單、線下服務’的創新模式,實現了從‘腳尖’到‘指尖’的服務轉變,成為連接居民與社區的‘連心橋’。”龍蟠街道辦事處主任陸勤偉介紹,目前平臺已覆蓋全街道7個社區,惠及8萬余名居民。接下來,街道還會根據居民需求持續升級平臺,讓數據更好地賦能基層治理,暢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編后·
從“人找問題”到“數據找人”,從“政府獨唱”到“多元合唱”,“亭智慧”數治社區服務平臺以技術重構推動治理范式實現從傳統到智慧的深度躍遷?;鶎由鐓^正以“智治”為標尺,精準丈量出為民服務的精度。
■ 本報記者 李邦軍 本報通訊員 王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