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太和縣肖口鎮王寨村的千畝玉米地里,晶瑩的露珠在翠綠的葉片上滾動,幾位村民正背著噴霧器在田間穿梭。
“托管政策真是好。”69歲的村民王玉華停下手中的活計,抹了把額頭的汗水,“以前自己種地,買種子、購化肥,一年到頭累死累活也剩不下幾個錢。現在把地交給村里統一管理,土地租金一分不少,工錢現結,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王玉華樸實話語中流露的滿足感,正是王寨村探索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帶來的新氣象。面對“土地細碎化、農戶老齡化、種植低效化”的困境,村黨委書記王友福帶領村“兩委”班子立足實際、主動求變,發揮王寨村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的自然稟賦,創新探索出“黨支部+農戶+種糧大戶”的“大田托管”新模式。
“我們村‘兩委’不再是簡單的管理者,而是深度參與土地托管后的全鏈條服務。”村干部王玉磊向記者介紹這一轉變帶來的效益,“對群眾來說,土地托管后,拿租金、掙工錢,收入翻了一番都不止。對我們村干部而言,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干得好還有工資績效,大伙兒干勁自然更足了。”
這種深度服務的關鍵舉措之一,便是由村黨組織牽頭成立了農資供銷合作社。合作社直接與洋豐、輝隆等大型農資企業合作,省去中間環節,把農資價格實實在在壓了下來。
農資價格的優勢和服務的完善,讓村民真切享受到了實惠與便利。“現在買化肥農藥,比市場價便宜兩成左右。”前來購買農資的郝正富大爺高興地告訴記者,更讓村民安心的是村里推出的“假一賠十”承諾,以及對困難戶的送貨上門服務。
2024年,合作社銷售農資300多噸,幫助村民節約成本15%,糧食增產20%,讓1200多戶農戶受益。
農資管理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經營效益的顯現,有力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2024年,王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49萬元大關。
集體經濟壯大的成果,最終轉化 成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村里每年拿出集體收入的8%用于民生改善,為70歲以上老人發放敬老金5萬余元,為高考550分以上的優秀學子每人發放200元獎學金,還通過評選“好婆婆”“好媳婦”“清潔文明戶”等活動,累計發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價值3萬余元。
■ 本報記者 李鵬 本報通訊員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