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吃了半生的面條、饅頭,但不曾認真注視過一粒麥子的長相,直至初夏,置身一望無垠的北中原麥地——我蹲下,扯一莖麥穗,自根根直立的芒刺中掐出一粒麥子,剝去外殼,將它放在手心,仔仔細細打量久之。小小一粒種子,遍布古銅色肌膚。我把它含在上下牙之間,一聲微響中,干燥的支鏈淀粉彌漫整個口腔,舌尖上微微拂過一絲微甜。
當我拿起鐮刀,走向麥田,彎腰割起麥子,黑土地升騰著的濕氣裹挾著一股泥土的腥氣直沖鼻腔,那一刻,當真摧枯拉朽,如此奇異而治愈,恨不得脫掉鞋子,赤足于麥田之中,說不清的一種久違的東西于胸間翻涌。海子的詩印刻太深:連夜割麥的父親/身上流動著金子……
初夏的北中原,除了金黃的麥田,蔚藍的天空,無邊的風,仿佛一無所有,眼界里盡顯一馬平川的平,廣闊浩渺的平,一排排鉆天楊在風里豁落豁落……
縱然出生于斑斕曲折的皖南,我們一樣也是吃著麥子長大的。小滿過后,第一茬麥子曬干,碾成齏粉,用菜籽油攤出一鍋鍋金黃焦脆的小麥粑粑,裹一點兒白糖,大口饕餮。或者做一鍋瓠子疙瘩湯,鍋里剩下的麥面糊糊,散發著的撲鼻麥香,緊隨童年一路來到中年。
這養人性命的麥香,無論走到哪里,也總是不能忘。
眼前千萬公頃麥田,倘若麥客來,就是到了芒種,也收割不完吧。五六臺大型收割機正有序忙碌著,機器轟鳴,一忽兒,幾畝麥子被席卷一空,古銅色麥粒被一臺臺吞金獸瞬間吐向皮卡的車斗中。發達的農業文明,到底解放了人類,讓人們省卻了彎腰之苦。僅僅半杯水的功夫,麥田似被施了一種魔法,所有麥子被集體移走,仿佛什么也未發生過。就這么瞬間完成了,看起來還挺失落的呢。初夏的風,是熏風了,吹得人直打瞌睡。
這些金子一樣的麥子,并非用來做成平凡的面條、饅頭。它們要去一個珍貴的地方,與高粱、糯米、玉米、大米一起窖藏起來,拌以桃花春曲,以微生物為介質,發酵、蒸餾,最后成就一滴滴佳釀。據說,六斤糧食才能成就一斤酒。
自麥地歸來,我們前去訪問古井貢酒公司博物館。館內氤氳著一股銷魂的酒糟味,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這溫熱的氣息一如赤誠的人,總是貼身相伴,有一份親昵的意味,到末了,還跟腳呢。出出進進間,有一點點微醺。我們還去訪問了一口古井。這口井為宋井,藏于地下六米處。乍一踏入,連眼睛都是涼的。遍地青磚,彌漫一股蒼古的濕氣,一室遠古時代的舊精魂,至今流泉不絕。一桶水搖上來,清汪汪的,豁亮豁亮的,可映人臉,掬一口品嘗,除了一股熟悉的水腥氣,也是與我童年時的河水如出一轍的清甜。
糧食,是酒的精魂,而水,則成全著酒的膽魄。魂魄俱在,才擔得起好酒的聲名。
不愧是曹操的故鄉。博物館中又一次得見那幅著名書法。“袞雪”二字原件,現存于漢中博物館。這里展出的雖是拓片,但那黑底白字間,依然有一股古直蒼涼的氣韻流瀉,惹人流連不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漢魏六朝詩選》中頗為著名的一首,也是一首充滿宇宙意識的詩,盡管我們自小便會背誦,唯有微近中年,才能理解一二。宇宙的浩瀚無窮,與人類的渺小卑微之間,還流淌著一口口醇香佳釀。
曹丕的《善哉行·其一》,同樣為我所喜愛: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其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曹丕在父親的精神之源上,再次生發——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他這是讓我們要策馬華服地活在當下,盡量將這蜉蝣般的一生過得好一點。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不愛酒。有一個詞叫“詩酒風流”。我的理解便是,無酒,勿論詩。倘若沒有了酒,《漢魏六朝詩選》是不存在的,甚至,整個盛唐也不在。陶潛辭官歸隱,不過書生一枚,也是侍弄不好莊稼的,弄得后來,常敲陌生人家的門討酒喝,有時不惜取下帽子裝酒。顧隨說他,一無寒酸相。怎么講?一個清醒獨立的知識分子,骨骼、人格俱在,何來寒酸。李白留給后世的印象總處于大醉之中。他的醉酒詩不計其數,最美的一首當是《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對飲中的兩人,何等心閑,時間仿佛靜止,一杯一杯中,將山花也催開了。我醉了,睡過去了,你且走了。但,故人不必拘禮,那個人明天依然抱琴而來。李白在無數次醉酒中,將小小生命活出了層出不窮的逍遙。
莊子寫出大鵬扶搖三萬里的著名童話時,想必也是醉酒狀態。酒是萬物的靈感之源——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不也有酒作伴?他被尹喜扣下,困居一室,寫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一定得益于酒的催發吧。
“斟酌”,是一個很美很美的詞,仿佛有音樂的律動感。一斟一酌里,皆有動作,合二為一,又成就著另一番幽微的心理活動。
小時候,村里有一間小賣部,常被一個嗜酒的大人光顧。他每日瞞著家人,偷偷前來賒酒。是那種竹制酒器,傾入酒缸,舀上滿滿一斗,倒于藍邊碗中。那人靜靜佇立缸前,咕嚕咕嚕,一碗酒瞬間見底。古早高粱酒無比烈性,那種奇異酒香穿過八歲的我的肺腑肝腸,至今一直游蕩于血液中。
在北中原的一次次晚餐中,當人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再夾一箸涼拌荊芥大嚼,何等愜意呢。作為旁觀者的我無比羨慕,觥籌交錯中的他們正歷經著生命的兩層境界——當杯底見空,是烈酒澆喉的暢快。再吃上一口荊芥,又是山泉繞壁的清涼了。
聽古井公司的師傅言,對釀酒這項事業,像對孩子一樣小心翼翼。糧食、酒曲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還會感冒。倘遇刮風下雨的天氣,無論多晚,師傅們都要趕來酒廠,給這些精靈們添衣蓋被。
原來,并非一年四季都能釀酒,還是要歇夏,一歇三個月。高溫下的糧食,是不大會聽話的。等到秋風起時,再釀不遲。
我們還拜訪了明正德年間的窖池,珍貴的糧食們正被泥巴封存于此慢慢發酵,但香氣是無以阻擋的,靜靜彌漫于窖池上空,如醉如癡復如狂。我喜歡一切舊的東西,窖泥,也是舊的好。這里的微生物存在了幾百年,有代代傳承的意思。老窖池中發酵過的糧食,涅槃之后,必有一個華麗轉身。這里產出的佳釀,想必尤為醇香。
一切都是老的好。老有老的滄桑,老有老的底蘊。這哪里在釀酒,分明是一種與歲月同在的亙古感。世間一切,都是易逝的,伸手留不住歲月,唯有這窖泥中的微生物得以天長地久。
古井公司的池塘中,竟還引進了一種《詩經》里的古老植物——荇菜。小滿前后,正值花期,小黃花浮在水面骨碌骨碌,像極一只只靈動的眼。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佇立池塘邊,不禁有時光倒流的欣然。你看,處處皆有詩酒之影。
每一清晨,自北中原小鎮醒來,窗外雞鳴四起,還盤旋著一只四聲布谷,先知一樣忽遠忽近鳴唱著:發棵發棵,割麥插禾。這種鳥的發音器似來自天外,空靈澄澈,聽得久了,恍惚有醉酒的微醺感。
(米肖)
【橙美文】麥子的旅程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7-14 09:06:53
雖說吃了半生的面條、饅頭,但不曾認真注視過一粒麥子的長相,直至初夏,置身一望無垠的北中原麥地——我蹲下,扯一莖麥穗,自根根直立的芒刺中掐出一粒麥子,剝去外殼,將它放在手心,仔仔細細打量久之。小小一粒種子,遍布古銅色肌膚。我把它含在上下牙之間,一聲微響中,干燥的支鏈淀粉彌漫整個口腔,舌尖上微微拂過一絲微甜。
當我拿起鐮刀,走向麥田,彎腰割起麥子,黑土地升騰著的濕氣裹挾著一股泥土的腥氣直沖鼻腔,那一刻,當真摧枯拉朽,如此奇異而治愈,恨不得脫掉鞋子,赤足于麥田之中,說不清的一種久違的東西于胸間翻涌。海子的詩印刻太深:連夜割麥的父親/身上流動著金子……
初夏的北中原,除了金黃的麥田,蔚藍的天空,無邊的風,仿佛一無所有,眼界里盡顯一馬平川的平,廣闊浩渺的平,一排排鉆天楊在風里豁落豁落……
縱然出生于斑斕曲折的皖南,我們一樣也是吃著麥子長大的。小滿過后,第一茬麥子曬干,碾成齏粉,用菜籽油攤出一鍋鍋金黃焦脆的小麥粑粑,裹一點兒白糖,大口饕餮。或者做一鍋瓠子疙瘩湯,鍋里剩下的麥面糊糊,散發著的撲鼻麥香,緊隨童年一路來到中年。
這養人性命的麥香,無論走到哪里,也總是不能忘。
眼前千萬公頃麥田,倘若麥客來,就是到了芒種,也收割不完吧。五六臺大型收割機正有序忙碌著,機器轟鳴,一忽兒,幾畝麥子被席卷一空,古銅色麥粒被一臺臺吞金獸瞬間吐向皮卡的車斗中。發達的農業文明,到底解放了人類,讓人們省卻了彎腰之苦。僅僅半杯水的功夫,麥田似被施了一種魔法,所有麥子被集體移走,仿佛什么也未發生過。就這么瞬間完成了,看起來還挺失落的呢。初夏的風,是熏風了,吹得人直打瞌睡。
這些金子一樣的麥子,并非用來做成平凡的面條、饅頭。它們要去一個珍貴的地方,與高粱、糯米、玉米、大米一起窖藏起來,拌以桃花春曲,以微生物為介質,發酵、蒸餾,最后成就一滴滴佳釀。據說,六斤糧食才能成就一斤酒。
自麥地歸來,我們前去訪問古井貢酒公司博物館。館內氤氳著一股銷魂的酒糟味,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這溫熱的氣息一如赤誠的人,總是貼身相伴,有一份親昵的意味,到末了,還跟腳呢。出出進進間,有一點點微醺。我們還去訪問了一口古井。這口井為宋井,藏于地下六米處。乍一踏入,連眼睛都是涼的。遍地青磚,彌漫一股蒼古的濕氣,一室遠古時代的舊精魂,至今流泉不絕。一桶水搖上來,清汪汪的,豁亮豁亮的,可映人臉,掬一口品嘗,除了一股熟悉的水腥氣,也是與我童年時的河水如出一轍的清甜。
糧食,是酒的精魂,而水,則成全著酒的膽魄。魂魄俱在,才擔得起好酒的聲名。
不愧是曹操的故鄉。博物館中又一次得見那幅著名書法。“袞雪”二字原件,現存于漢中博物館。這里展出的雖是拓片,但那黑底白字間,依然有一股古直蒼涼的氣韻流瀉,惹人流連不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漢魏六朝詩選》中頗為著名的一首,也是一首充滿宇宙意識的詩,盡管我們自小便會背誦,唯有微近中年,才能理解一二。宇宙的浩瀚無窮,與人類的渺小卑微之間,還流淌著一口口醇香佳釀。
曹丕的《善哉行·其一》,同樣為我所喜愛: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其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曹丕在父親的精神之源上,再次生發——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他這是讓我們要策馬華服地活在當下,盡量將這蜉蝣般的一生過得好一點。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不愛酒。有一個詞叫“詩酒風流”。我的理解便是,無酒,勿論詩。倘若沒有了酒,《漢魏六朝詩選》是不存在的,甚至,整個盛唐也不在。陶潛辭官歸隱,不過書生一枚,也是侍弄不好莊稼的,弄得后來,常敲陌生人家的門討酒喝,有時不惜取下帽子裝酒。顧隨說他,一無寒酸相。怎么講?一個清醒獨立的知識分子,骨骼、人格俱在,何來寒酸。李白留給后世的印象總處于大醉之中。他的醉酒詩不計其數,最美的一首當是《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對飲中的兩人,何等心閑,時間仿佛靜止,一杯一杯中,將山花也催開了。我醉了,睡過去了,你且走了。但,故人不必拘禮,那個人明天依然抱琴而來。李白在無數次醉酒中,將小小生命活出了層出不窮的逍遙。
莊子寫出大鵬扶搖三萬里的著名童話時,想必也是醉酒狀態。酒是萬物的靈感之源——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不也有酒作伴?他被尹喜扣下,困居一室,寫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一定得益于酒的催發吧。
“斟酌”,是一個很美很美的詞,仿佛有音樂的律動感。一斟一酌里,皆有動作,合二為一,又成就著另一番幽微的心理活動。
小時候,村里有一間小賣部,常被一個嗜酒的大人光顧。他每日瞞著家人,偷偷前來賒酒。是那種竹制酒器,傾入酒缸,舀上滿滿一斗,倒于藍邊碗中。那人靜靜佇立缸前,咕嚕咕嚕,一碗酒瞬間見底。古早高粱酒無比烈性,那種奇異酒香穿過八歲的我的肺腑肝腸,至今一直游蕩于血液中。
在北中原的一次次晚餐中,當人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再夾一箸涼拌荊芥大嚼,何等愜意呢。作為旁觀者的我無比羨慕,觥籌交錯中的他們正歷經著生命的兩層境界——當杯底見空,是烈酒澆喉的暢快。再吃上一口荊芥,又是山泉繞壁的清涼了。
聽古井公司的師傅言,對釀酒這項事業,像對孩子一樣小心翼翼。糧食、酒曲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還會感冒。倘遇刮風下雨的天氣,無論多晚,師傅們都要趕來酒廠,給這些精靈們添衣蓋被。
原來,并非一年四季都能釀酒,還是要歇夏,一歇三個月。高溫下的糧食,是不大會聽話的。等到秋風起時,再釀不遲。
我們還拜訪了明正德年間的窖池,珍貴的糧食們正被泥巴封存于此慢慢發酵,但香氣是無以阻擋的,靜靜彌漫于窖池上空,如醉如癡復如狂。我喜歡一切舊的東西,窖泥,也是舊的好。這里的微生物存在了幾百年,有代代傳承的意思。老窖池中發酵過的糧食,涅槃之后,必有一個華麗轉身。這里產出的佳釀,想必尤為醇香。
一切都是老的好。老有老的滄桑,老有老的底蘊。這哪里在釀酒,分明是一種與歲月同在的亙古感。世間一切,都是易逝的,伸手留不住歲月,唯有這窖泥中的微生物得以天長地久。
古井公司的池塘中,竟還引進了一種《詩經》里的古老植物——荇菜。小滿前后,正值花期,小黃花浮在水面骨碌骨碌,像極一只只靈動的眼。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佇立池塘邊,不禁有時光倒流的欣然。你看,處處皆有詩酒之影。
每一清晨,自北中原小鎮醒來,窗外雞鳴四起,還盤旋著一只四聲布谷,先知一樣忽遠忽近鳴唱著:發棵發棵,割麥插禾。這種鳥的發音器似來自天外,空靈澄澈,聽得久了,恍惚有醉酒的微醺感。
(米肖)
雖說吃了半生的面條、饅頭,但不曾認真注視過一粒麥子的長相,直至初夏,置身一望無垠的北中原麥地——我蹲下,扯一莖麥穗,自根根直立的芒刺中掐出一粒麥子,剝去外殼,將它放在手心,仔仔細細打量久之。小小一粒種子,遍布古銅色肌膚。我把它含在上下牙之間,一聲微響中,干燥的支鏈淀粉彌漫整個口腔,舌尖上微微拂過一絲微甜。當我拿起鐮刀,走向麥田,彎腰割起麥子,黑土地升騰著的濕氣裹挾著一股泥土的腥氣直沖鼻腔,那一刻,當真摧枯拉朽,如此奇異而治愈,恨不得脫掉鞋子,赤足于麥田之中,說不清的一種久違的東西于胸間翻涌。海子的詩印刻太深:連夜割麥的父親/身上流動著金子……初夏的北中原,除了金黃的麥田,蔚藍的天空,無邊的風,仿佛一無所有,眼界里盡顯一馬平川的平,廣闊浩渺的平,一排排鉆天楊在風里豁落豁落……縱然出生于斑斕曲折的皖南,我們一樣也是吃著麥子長大的。小滿過后,第一茬麥子曬干,碾成齏粉,用菜籽油攤出一鍋鍋金黃焦脆的小麥粑粑,裹一點兒白糖,大口饕餮。或者做一鍋瓠子疙瘩湯,鍋里剩下的麥面糊糊,散發著的撲鼻麥香,緊隨童年一路來到中年。這養人性命的麥香,無論走到哪里,也總是不能忘。眼前千萬公頃麥田,倘若麥客來,就是到了芒種,也收割不完吧。五六臺大型收割機正有序忙碌著,機器轟鳴,一忽兒,幾畝麥子被席卷一空,古銅色麥粒被一臺臺吞金獸瞬間吐向皮卡的車斗中。發達的農業文明,到底解放了人類,讓人們省卻了彎腰之苦。僅僅半杯水的功夫,麥田似被施了一種魔法,所有麥子被集體移走,仿佛什么也未發生過。就這么瞬間完成了,看起來還挺失落的呢。初夏的風,是熏風了,吹得人直打瞌睡。這些金子一樣的麥子,并非用來做成平凡的面條、饅頭。它們要去一個珍貴的地方,與高粱、糯米、玉米、大米一起窖藏起來,拌以桃花春曲,以微生物為介質,發酵、蒸餾,最后成就一滴滴佳釀。據說,六斤糧食才能成就一斤酒。自麥地歸來,我們前去訪問古井貢酒公司博物館。館內氤氳著一股銷魂的酒糟味,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這溫熱的氣息一如赤誠的人,總是貼身相伴,有一份親昵的意味,到末了,還跟腳呢。出出進進間,有一點點微醺。我們還去訪問了一口古井。這口井為宋井,藏于地下六米處。乍一踏入,連眼睛都是涼的。遍地青磚,彌漫一股蒼古的濕氣,一室遠古時代的舊精魂,至今流泉不絕。一桶水搖上來,清汪汪的,豁亮豁亮的,可映人臉,掬一口品嘗,除了一股熟悉的水腥氣,也是與我童年時的河水如出一轍的清甜。糧食,是酒的精魂,而水,則成全著酒的膽魄。魂魄俱在,才擔得起好酒的聲名。不愧是曹操的故鄉。博物館中又一次得見那幅著名書法。“袞雪”二字原件,現存于漢中博物館。這里展出的雖是拓片,但那黑底白字間,依然有一股古直蒼涼的氣韻流瀉,惹人流連不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是《漢魏六朝詩選》中頗為著名的一首,也是一首充滿宇宙意識的詩,盡管我們自小便會背誦,唯有微近中年,才能理解一二。宇宙的浩瀚無窮,與人類的渺小卑微之間,還流淌著一口口醇香佳釀。曹丕的《善哉行·其一》,同樣為我所喜愛: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其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曹丕在父親的精神之源上,再次生發——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他這是讓我們要策馬華服地活在當下,盡量將這蜉蝣般的一生過得好一點。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詩人不愛酒。有一個詞叫“詩酒風流”。我的理解便是,無酒,勿論詩。倘若沒有了酒,《漢魏六朝詩選》是不存在的,甚至,整個盛唐也不在。陶潛辭官歸隱,不過書生一枚,也是侍弄不好莊稼的,弄得后來,常敲陌生人家的門討酒喝,有時不惜取下帽子裝酒。顧隨說他,一無寒酸相。怎么講?一個清醒獨立的知識分子,骨骼、人格俱在,何來寒酸。李白留給后世的印象總處于大醉之中。他的醉酒詩不計其數,最美的一首當是《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對飲中的兩人,何等心閑,時間仿佛靜止,一杯一杯中,將山花也催開了。我醉了,睡過去了,你且走了。但,故人不必拘禮,那個人明天依然抱琴而來。李白在無數次醉酒中,將小小生命活出了層出不窮的逍遙。莊子寫出大鵬扶搖三萬里的著名童話時,想必也是醉酒狀態。酒是萬物的靈感之源——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不也有酒作伴?他被尹喜扣下,困居一室,寫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一定得益于酒的催發吧。“斟酌”,是一個很美很美的詞,仿佛有音樂的律動感。一斟一酌里,皆有動作,合二為一,又成就著另一番幽微的心理活動。小時候,村里有一間小賣部,常被一個嗜酒的大人光顧。他每日瞞著家人,偷偷前來賒酒。是那種竹制酒器,傾入酒缸,舀上滿滿一斗,倒于藍邊碗中。那人靜靜佇立缸前,咕嚕咕嚕,一碗酒瞬間見底。古早高粱酒無比烈性,那種奇異酒香穿過八歲的我的肺腑肝腸,至今一直游蕩于血液中。在北中原的一次次晚餐中,當人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再夾一箸涼拌荊芥大嚼,何等愜意呢。作為旁觀者的我無比羨慕,觥籌交錯中的他們正歷經著生命的兩層境界——當杯底見空,是烈酒澆喉的暢快。再吃上一口荊芥,又是山泉繞壁的清涼了。聽古井公司的師傅言,對釀酒這項事業,像對孩子一樣小心翼翼。糧食、酒曲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還會感冒。倘遇刮風下雨的天氣,無論多晚,師傅們都要趕來酒廠,給這些精靈們添衣蓋被。原來,并非一年四季都能釀酒,還是要歇夏,一歇三個月。高溫下的糧食,是不大會聽話的。等到秋風起時,再釀不遲。我們還拜訪了明正德年間的窖池,珍貴的糧食們正被泥巴封存于此慢慢發酵,但香氣是無以阻擋的,靜靜彌漫于窖池上空,如醉如癡復如狂。我喜歡一切舊的東西,窖泥,也是舊的好。這里的微生物存在了幾百年,有代代傳承的意思。老窖池中發酵過的糧食,涅槃之后,必有一個華麗轉身。這里產出的佳釀,想必尤為醇香。一切都是老的好。老有老的滄桑,老有老的底蘊。這哪里在釀酒,分明是一種與歲月同在的亙古感。世間一切,都是易逝的,伸手留不住歲月,唯有這窖泥中的微生物得以天長地久。古井公司的池塘中,竟還引進了一種《詩經》里的古老植物——荇菜。小滿前后,正值花期,小黃花浮在水面骨碌骨碌,像極一只只靈動的眼。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佇立池塘邊,不禁有時光倒流的欣然。你看,處處皆有詩酒之影。每一清晨,自北中原小鎮醒來,窗外雞鳴四起,還盤旋著一只四聲布谷,先知一樣忽遠忽近鳴唱著:發棵發棵,割麥插禾。這種鳥的發音器似來自天外,空靈澄澈,聽得久了,恍惚有醉酒的微醺感。(米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