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江淮,煙雨朦朧,巢湖中泛起陣陣漣漪。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踏上這片浸染著英雄熱血的土地,追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聆聽歲月深處的回響。
安徽作為華中抗戰的戰略樞紐,淮北、淮南、皖江三大敵后根據地如鐵三角般巍然屹立。這里既是新四軍浴血奮戰的主戰場,也是華中抗日指揮中樞的核心所在,為奪取抗戰勝利立下不朽功勛。
在皖南涇縣云嶺,細密的雨絲輕輕敲打著新四軍軍部舊址的灰瓦白墻。斑駁的墻面上,當年的彈痕依舊清晰。講解員輕撫著布滿歲月痕跡的木門:“抗戰時,這里是新四軍的指揮中樞,戰士們缺衣少食,在風雨中與日寇周旋。”
1938年,抗敵報在這里創刊。涇縣的宣紙是制作報紙的絕佳原材料。但由于抗日戰爭爆發,涇縣的宣紙棚接連倒閉,工人失業流離。當時葉挺軍長說:“宣紙是祖宗留下來的國寶,我們要發揚光大。”在新四軍的幫助下,瀕臨失傳的宣紙生產技藝用于制作《抗敵報》繼而得到了復興。
現在,古老的宣紙穿上“新衣”,正以不同的形態走進千家萬戶。2023年度安徽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先進典型項目宣紙大市場,圍繞宣紙產業、宣紙文化和宣紙旅游,形成了新的產業生態。宣紙“觸網”、電商直播同樣是涇縣探索產業創新的重要路徑。宣紙大市場所在的丁家橋鎮6個村全部為安徽省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工作示范村,全鎮已有電商經營主體1000余個,電商年銷售額近5億元。
“親愛的爺爺,我最想告訴您的是,您夢想的新中國,在您走后的第三年成為現實,您和無數的先烈們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撲滅了戰爭的火焰,使中國人民能夠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葉挺將軍的孫女葉蓮哽咽地說道。
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到充滿活力的創新高地,從貧窮落后的老區到繁榮昌盛的熱土,80年光陰流轉,安徽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巨變,是對抗戰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是江淮兒女傳承抗戰精神、砥礪奮進的生動寫照。
作者 孫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