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在日寇入侵、民族罹難的緊要關頭,一批又一批的勇士,冒著槍林彈雨,在抗日衛國的戰場上沖鋒陷陣。還有一批勇士,隱蔽身份,開辟敵后戰場,發展壯大人民的抗日武裝力量。1940年初,15歲的劉曙參加新四軍游擊隊,穿著便衣,機智地躲開日寇一次次的掃蕩,在敵后宣傳抗日救國,組織自衛隊、訓練民兵。如今,已101歲高齡的劉曙在合肥頤養天年,仍能嘹亮地唱起當年的敵后戰歌:河里水黃又黃,東洋鬼子太猖狂……這樣的日子怎么過?拿起刀槍干一場!
東三省淪陷,少年郎立志當兵打鬼子
1925年,劉曙出生在無為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非常貧困。
1931年9月,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東北三省淪陷,大批難民流落關內,抗日救國浪潮日益高漲。6歲的劉曙剛上小學:“學校里掛了條幅,雖然我們才上小學,但是都會唱打鬼子的歌‘努力讀書學問高,將來為國立功勞,怎怕日本打不倒!’”
劉曙
這一切都給年幼的劉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就痛恨日本鬼子,一心一意想當兵,打鬼子。”
無為縣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在劉曙家不遠處就有新四軍創建的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劉曙就帶領著學生到處宣傳抗日,“1940年2月2日,組織上介紹我入伍,參加了新四軍游擊縱隊青年大隊三中隊。”因為年紀太小,不適合去戰斗部隊,還不滿15歲的劉曙被調到政治處,成為一名宣傳隊員,到敵后做抗日宣傳工作。
日寇掃蕩時,大娘報信“洋先生”來了
“我開始是不愿意的,我當兵是為了上戰場打鬼子的。”很快,劉曙認識到了敵后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敵后動員工作,一樣是抗日衛國。”
劉曙跟隨隊伍,輾轉在無為、來安。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相持階段,為了發展壯大人民的抗日武裝力量,開辟敵后戰場,蘇北開辟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劉曙又去了蘇北。
白天身著便衣,分散在村莊,唱歌、開動員會,宣傳抗日救國,組織自衛隊,訓練民兵。晚上借宿在百姓家里,搭草鋪。“軍民魚水情,感情非常深厚。”劉曙說,農忙時還幫村民干農活,親如一家。
隊伍們在日寇活動范圍的縫隙里穿插、打游擊,鬼子掃蕩時就轉移到船上,村民經常會給船上的同志們送信。
劉曙還記得,有一天,敵人將隱蔽地點包圍,“當時我們就在蘆葦蕩里,一位老大娘冒著生命危險對我們喊‘對面的船老板,洋先生來啰!’,我們一聽就知道日本鬼子來了,趕緊跳下水,游到蘆葦深處。”敵人只好在岸上開了幾槍就走了。
劉曙的部分紀念章
一首接一首,80年后完整唱出動員歌
敵后工作非常艱苦,無糧無草。“無數熱血青年投身前線,抗日隊伍在壯大,供給跟不上,菜里放點鹽,油都很少見,很難吃上一頓肉。”劉曙說,那時睡覺從不脫衣服,全身生滿了虱子。
劉曙還做過一段時間的槍彈管理員:“那時候槍很少,特別珍貴,首先要保證戰斗部隊。”
投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后劉曙又積極參與國家工業與科學的發展,解放后先后擔任蚌埠市委工業部部長和蚌埠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后在安徽科學分院計算所、中國科學院華東自動化元件及儀表研究所等單位擔任所長和黨委書記。1980年,他調入原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曾任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原合肥分院黨組書記。1986年12月離休。
在敵后做宣傳工作時,劉曙做的最多的就是開動員會,唱抗日戰歌,至今他還能清晰完整地唱多首歌曲,如《保衛黃河》《長城謠》等等,唱的最多的是《干一場》:“河里水黃又黃,東洋鬼子太猖狂,今天燒了張家莊,明天又燒李家莊,逼得那青年當炮灰,逼得那老年運軍糧,運糧運死丟上崗,打仗打死丟路旁,這樣日子怎么過,拿起刀槍,干一場!”
“我當時唱歌唱得多,所以現在嗓子都還不錯。”如今101歲的老人家,唱起戰歌,仍聲音嘹亮。
“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一直關心國家大事。”老人的三子劉錦淮介紹,父親每天都會自己下樓轉兩圈,回家讀書看報、關注時事新聞,“對國際形勢分析很到位。”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汪漪/文 楊雪嬌/攝 實習生 王焱麗 通訊員 孫雨靜 陳正 龍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