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破題老城區停車困局;復合開發,釋放空間資源價值。
6月26日,記者從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面對“停車難” 與 “空間浪費” 并存的城市病,合肥正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協同治理,激活存量空間,緩解停車矛盾,在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上探索有效路徑。
挑戰:“停車難” 與 “空間浪費” 并存
作為合肥老城核心區的廬陽區,商業商務集聚、人流車流密集,停車資源短缺長期制約區域發展。尤其是淮河路與六安路交口周邊,因醫院、商圈、歷史建筑集中,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同時部分已建項目存在空間閑置問題。
比如,2017年建成的都市廣場停車樓,四至五層因新技術應用長期閑置,形成 “停車難” 與 “空間浪費” 并存困境,企業盤活訴求迫切,社會關注度較高。
那么,有沒有辦法可以有效破解這種現實難題呢?
經過調研,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廬陽區分局梳理發現,都市廣場停車樓項目存在地下停車模式變更、地上樓層功能閑置等多種問題。
于是,該局牽頭組織規劃、消防、城管等多部門通過 20 余次現場勘查、專家論證和業務會商,形成 “現狀測繪 - 問題清單 - 整改臺賬” 全流程管理體系,精準定位建筑功能、外立面等多方面“癥結”,建立閉環管理機制,為后續整改奠定基礎。
突破:停車庫與商務辦公空間復合利用
廬陽分局以《安徽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為政策依據, “尊重現狀、依法合規” ,在保留基本停車功能前提下,提出創新思路將閑置樓層向商務辦公轉型,推動實施都市廣場停車樓改造項目。
一方面,企業引入智能機械停車設備,停車位數量提升約 20%,停車效率提高 3 倍以上;另一方面,通過補繳土地出讓金等方式合法完成功能變更,實現停車庫與商務辦公空間復合利用,盤活閑置面積超 1000 平方米。
項目變更后,通過評估補繳土地出讓金,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停車泊位年周轉率大幅提高。企業經營也變得更加靈活,商務辦公及商業配套年營收增長超 2 倍,土地經濟效益最大化。智能停車系統接入城市停車誘導平臺,帶動周邊道路通行效率提升 20%,違停投訴量下降 65%。
此外,項目新增就業崗位,解決民生問題,推動片區經濟發展,同時推動企業與街道簽訂停車資源共享協議,緩解周邊老舊小區夜間停車壓力。
成效:民生難題破解治理形成示范
“通過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科學合理構建空間復合利用方案。”相關規劃專家指出,項目不僅實現存量空間激活,經濟價值顯著提升,而且民生難題得到破解,治理模式形成示范。其 “技術升級 + 功能兼容 + 民生保障” 模式,可以推廣至轄區多個存量項目,盤活閑置空間的利用,成為老城區更新的 “廬陽方案”。
近年來,為適應城市功能布局、產業導向及科技發展變化,滿足社會多樣性需求,推動國家及省市政策落地,廬陽分局以提升要素保障和規劃服務精細化水平為目標,積極探索功能混合、空間復合開發利用新模式。
下一步,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協同治理,持續破解老城區停車困局,在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上探索有效路徑,為推動城市高效建設貢獻規劃資源力量。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