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蟬鳴,荷風送香。6月18日上午,安徽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宣城市廣德啟動,同步舉辦宣城市校地合作對接會。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我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施28年來,特別是連續4年在宣城市開展校地合作對接,數百萬青年學生深入農村、走進基層,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鄉村振興和美好安徽建設注入青春動能。
新時代賦予青年新使命,也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宣城市近年深入開展大中專學生實踐實習實訓活動,自2022年啟動實踐示范項目以來,累計吸引1300余所高校、13萬大學生前來開展“三實”活動,僅去年就有5萬余名青年學子參與,人數連續3年居全省首位。
創新機制搭建舞臺
“起初在網上了解到宣城的實踐實習實訓政策,因為專業對口,便主動對接,后經導師推薦,進入華晟實習。”6月18日,提及自己與安徽華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結緣的故事,來自河北大學物理學院的在職研究生高林源滔滔不絕。
“一段時間的實習,不僅讓我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也為今后的科研課題注入靈感。”高林源告訴記者,實習期雖然不長,但收獲滿滿,是一段知識的積累,更是一次能力的鍛煉。
阜陽籍大學生張文莉與高林源有同感。今年4月,她通過“實踐青春 揚帆宣城”網上小程序,獲取績溪縣華陽鎮青年志愿服務崗實踐崗位,開展了入戶宣傳、整理檔案、調研酒店等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活動。“免費住宿、每日補貼、景區暢游,連公交路線圖都貼心備好。”張文莉說。
張文莉的“一鍵抵達”背后,是宣城市為青年學子量身定制的引才樞紐。2022年,該市將“三實”工作深度融入全市人才發展大局,傾力打造面向全國高校青年學子的“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同時,首創“實踐青春 揚帆宣城”平臺,讓政策、崗位、服務精準觸達學子指尖,點擊量突破9700萬次。
宣城市正加快打造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橋頭堡”,聚焦建設英才薈萃的人才強市,先后出臺人才強市28條、產業人才“宣十條”等一攬子引才政策。通過升級實施“宛陵英才”人才計劃,常態化開展“誠覓宣城合伙人·百所高校行”活動,去年引進人才4.5萬人,連續3年實現人口凈流入,連續4年入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強榜”,營造了“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深度融合激活潛能
“我們組成的‘涇’商團隊,與涇縣鄉村振興公司和供銷社合作,以‘互聯網+助農’的形式,搭建直播間,開展線上直播。”身為宣城市廣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李萍,一直把家鄉熱土作為最寶貴的社會課堂。
自2022年起,李萍連續三年帶隊前往涇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用電商直播賦能鄉村振興。李萍介紹,團隊直播時長達100個小時,同學們在實踐中錘煉了本領、掌握了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表現突出,她帶領的志愿隊還獲評“宣城市優秀社會實踐團隊”稱號。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校地合作的重要載體,為高校大學生提供鍛煉平臺的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賦能、賦智,澎湃出青春力量。
畢業于黃山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熊東朋,如今供職于廣德今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早在實習期間,他就幫助企業成功招聘8名工程師、50余名一線技工。實習期滿,廣德今騰電子科技拋出“橄欖枝”,他毫不猶豫選擇留在廣德,完成從實習生到職場人的轉變。
“宣城融入長三角的區位優勢明顯,廣德電子產業集群活力十足,是青年成長的沃土。”熊東朋告訴記者,今年初,他還榮獲了公司“優秀新人獎”。
在“三實”工作中,宣城市緊扣“2+3+4”現代產業布局,推動“實習實訓+就業”無縫銜接。其中,固德威電源科技(廣德)有限公司與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共建協議,在企業開設“訂單班”,200名青年學子實習后有70人留在宣城,轉化率達35%。清華大學博士團赴寧國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實踐,開展“氫燃料電池膜電極密封成型工藝研究”“橡膠制品動剛度仿真研究”,協助企業技術攻關。
地方出題,高校答卷。圍繞文旅產業發展,宣城市還推出“研學游”“寫生游”品牌,吸引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7所院校齊聚涇縣共建“全國知名寫生基地”;以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為載體,發布社會實踐課題“菜單”383個,讓“高校智慧”精準滴灌宣城發展。
真情服務暖心留人
“如何讓過客留下來?我們的答案是:以心換心,構筑有溫度的成長生態。”團宣城市委書記劉樂樂表示。
前不久,安徽大學2022級廣播電視學專業學生朱旭超和實踐隊員在涇縣拍攝關于非遺手工皮紙的紀錄片時,因交通不便被困深山。一條求助信息發出后,團涇縣縣委書記陳慧立刻協調志愿者幫助解困。當朱旭超想要感謝時,陳慧只留下一句話:“最好的感謝就是幫我們把宣傳視頻做好。”這份信任讓朱旭超動容:“我們拍到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紙漿池邊的堅守,也通過鏡頭傳遞了這座小城的美麗、真誠與溫暖。”
為營造良好的引人用才生態,宣城市出臺“八個一”服務機制,覆蓋保險、補貼、文旅禮包等,把對青年學子的關愛融入每一個細節:“1+1”導師幫帶制度,幫助青年學子快速適應崗位角色;選聘兼職團干、舉辦“大咖”課堂,豐富文體賽事,搭建成長階梯,累計發放補貼788萬元;“宣十條”人才新政精準滴灌,“訪企拓崗”打通就業堵點,187名重點高校畢業生通過“政聘企用”奔赴產業一線。
2023年,燕山大學碩士畢業生李康通過“政聘企用”渠道成功入職宣城立訊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擔任模具設計工程師。兩年間,他主導數百個汽車連接器項目,服務特斯拉、比亞迪等大廠。“政府保障+企業鍛煉”的雙軌培養讓他的職業素養快速提升。
宣城市誠意換真心,成績亮眼:4年來,13.22萬名大學生來宣實踐、實習、實訓,青年學子留宣率達10.3%,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從“了解”到“愛上”,最終選擇“留下”。據劉樂樂介紹,為切實做好今年“三實”工作,他們共開發社會實踐崗位4萬多個,目前已接待實踐團隊373支,實踐總人數1.9萬人。
“今年,我們聚焦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痛點難點問題,系統摸排形成全市社會實踐重點課題榜單,創新構建‘揭榜掛帥+閉環管理’的校地協同模式,促進‘三實’工作從‘人氣導向’到‘實效引領’的優化升級。”劉樂樂說。
以青春之名,應時代之約,共赴夢想的星辰大海。“夢想不在遠方,宣城就是夢工廠!”校地合作對接會上,宣城市向廣大青年學子發出誠摯邀約。
( 本報記者 張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