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在濉溪縣韓村鎮的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淮海小學的學生們正在參觀學習,聆聽李華松講述淮海戰役故事及其一家三代接力守護紅色舊址的感人事跡,穿越奔流激蕩的70多年,感受“運籌小李家,決勝大淮海”的偉大歷史意義。
韓村鎮淮海村的李家老宅,兩進兩出共22間房,因為淮海戰役總前委在此戰斗生活了38天而變得不同尋常,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30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在這里指揮部隊縱橫捭闔。出生在這一年的李華松,是這座老宅的老房東李志本的孫子,聽著總前委和小推車的故事長大。作為第三代守護人,他也是一名義務講解員,“這是我一輩子的榮光。”他說這座老宅是永遠的驕傲,家里世代都要守護好。
守護紅色小院 英雄家庭的信仰接力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11月23日,淮海戰役總前委經過考察,決定將指揮部從幾公里外臨渙鎮的文昌宮遷到更加隱秘的小李家村村民李華松家祖屋。這個時候李華松才7個月大。
“從小就聽我爺爺和父親說總前委的故事長大。”李華松說,當時村里有40多戶、100多口人,村子前有大坑、周圍有大片的樹木,相對比較隱蔽。“我們家也是個革命大家庭。”李華松的祖父李志本在宿西從事地下工作。伯父李光林為豫皖蘇四師三連特務連戰士,于1940年3月在王淺子戰役中,與日寇作戰時犧牲。
“得知總前委要搬到家里來,我爺爺二話不說,立即騰好了房間。”李華松的父親李光者趕著家里的小推車(太平車)幫總前委搬家。當天半夜時分,劉伯承、陳毅、鄧小平3位淮海戰役總前委首長就帶著隨從人員住進李華松家。隨后的日子里,李光者又推著小推車,穿過硝煙,和鄉親們一起投入到支前的大軍中。
1948年12月30日,在李華松家住了38天的總前委從小李家莊轉移。總前委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部隊縱橫捭闔,最終取得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這座房子和首長們留下的珍貴物品,也成為李家人的驕傲。
總前委搬離后,李志本召集全家人,叮囑“要保護好首長們用過的物件,也要保護好祖宅。”1963年,李志本去世,臨終前他將守護祖宅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李光者和孫子李華松。
呵護紅色文物 他把一日重復了幾十年
1981年9月,第一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列入其中。1987年,濉溪縣政府對舊址進行修復。2005年,李光者去世前,再次叮囑兒子:“一定要看管好祖宅。”
因為文物保護的需要,李華松一家也早早搬出了祖宅,“但是我的心,一直在這里。”2007年,舊址進行全面修復,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22間草房的原貌,在200多天的施工期間,李華松寸步不離,全程看護管理。
修復后的院子,黃泥壘的墻,茴草蓋的頂,還有石檻、木門、格子窗,一如當年,靜謐地書寫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每天清晨5時許,李華松騎車來到總前委舊址,在院外繞一看,查看房屋情況。進院子里,將每個房間都巡查一遍,看電路是否出現問題,消防栓是否正常,然后打掃衛生,清理雜草,“這幾個大水缸的水,要保證是滿的。”
在總前委舊址,當年首長們使用過的防風煤油燈、桌子、板凳都干干凈凈,“每天都要擦一遍。”這樣的日子,李華松重復了幾十年。
“從我小時候起,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李老騎著自行車出門,大家都知道,他是去看管舊址了。”紀萍是韓村鎮淮海村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李華松的鄰居,“他要先繞老房子轉一圈,然后打掃衛生,幾十年了,都是這么干的。過年期間,尤其是大年三十,他是徹夜不睡的。”
“茅草房怕火,每年農歷臘月到元宵節期間,我晚上都要在這里值守,防止燃放煙花爆竹、孔明燈引起火災。”李華松說,就怕孔明燈掉在屋頂上。這些年,他經常取出消防水帶沿著院落邊跑邊鋪設,進行一個人的消防演練。
追尋紅色足跡 小推車見證生活巨變
“22間房,還保持著原來的布局。”李華松家祖宅“明三暗五”的堂屋3間用做指揮部,東頭一間為鄧小平的休息室,西頭的一間為劉伯承的休息室,陳毅帶張升華和另外一個胡姓參謀,分別住在前屋的3間側房里。
舊址有一間單獨的陳列室,雕塑定格了支前民眾推著小推車的無畏姿勢。作為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勝利的背后,是千千萬萬如李華松祖輩父輩這樣民眾的堅定支持。
據統計,淮北地區在淮海戰役中共支援糧食1700萬斤,柴草3800多萬斤,軍鞋33.64萬雙,太平車2.4萬輛,土布3.2萬尺,牲畜6.48萬頭,支前群眾達40余萬人。
“淮北地區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總前委在小李家駐扎時間最長,與民眾有著深厚的感情,民眾積極參與支前,組織機構分工明確。”淮北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黨史編研科科長郜快長期關注研究收集淮海戰役史料,與李華松相識多年,“多年來,李老也收集了不少關于指揮、戰斗,以及支前的資料,他身上有一種執著的精神。”
如今大家的生活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李華松家已經住上了樓房,原來用于運輸農產品的小推車也早已被拖拉機、摩托三輪車、汽車等替代,李華松把家人精心保存的太平車送給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用于陳列展示。
2016年李華松的兒子辭去工作,回鄉創業,2021年注冊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利用政策補貼購置了大量現代化農具和無人機。
“村里的房子越蓋越高,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老一輩革命家與英雄人民前輩創造的。”李華松說,總前委選擇了祖宅,是家族的榮耀,“我要是干不動了,還有我的孩子接著干,李家守護紅色舊址的家風,要代代相傳。”
傳承紅色基因 好故事會一代代講下去
“不管是保護還是講解,老李都不計報酬,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紀萍說,李老開始不拿一分錢報酬,直到最近幾年,才接過鎮里每月發的工資。
2017年,包括小李家紅色博物館、紅色主題文化廣場以及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在內的韓村鎮小李家紅色旅游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游客越來越多,誰來當講解員?李華松義務承擔起這個重任。
為了把好故事講好,李華松認真學習黨史資料,撰寫講稿。講稿既有淮海戰役內容,也有舊址故事,更多的則是他結合自家經歷講述那段難忘的歷史。近幾年,李華松應邀為濉溪縣10余所中小學義務講授“聆聽紅色故事、弘揚革命精神”公益課。
“內容越來越翔實,宣講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他不斷在學習,與時俱進,而且充滿了干勁。”濉溪縣韓村鎮小李家紀念館主任王飛介紹,游客有來自徐州、秦皇島、淮安等地,很多人慕名而來,“每一場,李老都認認真真對待,任何時候有人來,他都耐心招呼。”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小李家紅色旅游景區接待游客132877人,李華松開展了281次義務講解,最多一次游客有1000多人。
“不覺得累,能在這里講解,我覺得很自豪很驕傲。”李華松說,這么多人選擇來這里,說明他們關注那段歷史,感恩如今的幸福生活,這讓他很開心。
2018年8月,小李家景區獲批安徽省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李華松本人先后獲得“安徽好人”“中國好人”“第六屆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2022年6月,李華松光榮入選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評選的第四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