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5日,來自黃山的非遺匠人帶著千年徽韻,與上海紐約大學的國際學子們共同開啟了一場“古徽州·72 小時·奇遇記”,作為2025年“四季安徽”文旅推廣系列活動之一,徽州魚燈的流光、祁門紅茶的蜜香、黃山燒餅的酥香與徽墨的松煙味正編織成一張文化之網,讓留學生們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中國千年文明的肌理。黃山正以最鮮活的姿態,向世界展現美好安徽的風采,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故事。
活化出圈:從徽州古村到世界舞臺
“太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在上海紐約大學的畢業季活動上,瞻淇魚燈閃爍著最耀眼的中國紅,一群金發碧眼的年輕人圍著流光溢彩的魚燈發出驚嘆。其中外國友人也舉起手中的小魚燈加入到巡游狂歡中,“這個會發光的東方錦鯉,應該成為全球畢業生的幸運符!”
近年來,徽州魚燈強勢出圈,圈粉海內外。據了解,“黃山歙縣看傳統魚燈”入選美團旅行2025年春節“十大非遺熱門玩法”;徽州魚燈亮相意大利羅馬新春游園會、西班牙春節廟會、英國布里斯托歡樂春節活動,獲得查理斯國王代表和布里斯托市長高度評價。
活動現場,徽茶與徽劇同樣令人矚目。來自上海紐約大學的留學生駐足徽茶攤位前,連喝三杯祁門紅茶,“中國的茶味道太好了,我要把它帶回去,讓更多人品嘗。”一旁的徽劇表演也熱鬧非凡,手持花槍,上演全武行,讓現場留學生贊嘆,“雖然聽不懂唱詞,但情感的表達跨越了語言。”這場徽派美學風靡全場,將黃山非遺技藝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符號,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煥發新生。
文旅交融:非遺產業鏈的“點石成金”術
徽州非遺不僅照亮文化傳播的國際視野,也打開民生經濟的致富之門。魚燈帶來的“夜經濟”正在改寫村民賬本,徽州古城的“魚趣館老爺咖啡”“一盞魚燈”等新興業態,帶動歙縣吃喝游玩訂單量同比增長458%,春節期間歙縣魚燈7天售出量過萬件,銷售額超百萬元。魚燈演藝團隊15支近千人,先后赴北京、三亞、成都、上海等地開展商演190余場,創收超2000萬元,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徽墨的“創新”更具現代感。胡開文墨廠推出的“魚燈墨”“連中三元”墨錠,以傳統吉祥紋樣為考生祈福;“徽州好禮”文創店推出“文墨二兩”奶茶,用可食用竹炭粉與徽墨融合,讓年輕人在品嘗中感受墨香魅力,是小紅書“非遺打卡”的頂流產品,這些創新讓徽墨從文房四寶變為時尚消費品。
青春賦能: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在黃山非遺創新的背后,活躍著一群年輕的“守藝人”。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主動“牽手”,以創新者的姿態,推動非遺綻放璀璨光芒。“90后”歙硯雕刻師方永興將徽州三雕技藝融入現代設計,其作品成為國際展會的常客。
平均年齡不到20歲青年徽劇演員拍攝微電影《少年徽班》,吸引大量 Z 世代關注,青年演員們說:“要借助各類平臺和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徽劇。”2024年黃山市徽劇院青年演員們累計參與演出100余場,填補傳承人才的缺失,讓徽劇在舞臺上煥發生命力。
聚焦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群,黃山市非遺保護中心策劃的《非遺正年輕》紀錄片正在熱播,記錄著年輕非遺傳承人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界限,以自己的行動助推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真正活在當下。
當夜幕降臨,上海前灘廣場的魚燈巡游隊伍再次啟程,這一次,它們不僅照亮了魔都的夜空,更點亮了國際學子心中的文化火種。從黃山新安江到上海前灘,從徽州古村到國際舞臺,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正在書寫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性傳承的新篇章。當古老的徽州文化與年輕的國際視野相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文明的交融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