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權利也是有“保質期”的,超過訴訟時效后提起訴訟,可能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了。近日,安徽省鏡湖區法院審理了一起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因業主提起訴訟時效抗辯,最終判決駁回物業公司的訴訟請求。
案情簡介
2019年3月,某物業公司與王某簽訂《物業服務合同》,后進駐小區提供物業服務至今。因王某未交納2020年至2024年的物業費,物業公司在催繳無果后將其訴至法院。庭審中,物業公司提交了通話記錄、催繳通知單照片,證明其曾向王某催繳過物業費。王某提出部分物業費已經超過三年訴訟時效。
法院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物業服務合同屬于繼續性合同,每一期債務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相繼發生,各期債務之間雖互有關聯性,但具有可分性,均為獨立債務,訴訟時效應自每一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分別計算。
關于催收情況,物業公司提供其于2024年6月6日在王某房門前粘貼催繳通知單的照片,王某在庭審過程中未提供足以反駁該催繳情況的相應證據,就物業公司而言,上門催繳以及在業主房屋門前張貼催繳通知,與實踐中物業公司催繳物業服務費的一般做法相符合,法院對此催繳情況予以認可。另物業公司提供了通話記錄,但無具體的通話內容,不足以證明物業公司向王某催收物業費的事實,無法據此認定訴訟時效構成中斷。物業公司訴請的2021年6月之前的物業費已超過訴訟時效,法院不予支持。
最終,法院判決王某支付2021年6月至2024年12月的物業費。雙方均未上訴,判決已生效。
法官說法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在訴訟時效屆滿時,即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依照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權利的制度。法律規定訴訟時效的目的是鼓勵當事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及時行使權利,便于法院查明相關證據的真實性,也是為減少訴訟負擔,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物業公司遇到業主未交納物業費時,應依法及時主張權利,注意保留相應的催收證據,如果無法提供存在訴訟時效中斷或者中止的證據,應當承擔因舉證不能導致的訴請被駁回的法律后果。
另外,根據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抗辯需由當事人主動提起,如果當事人未行使該權利,法官不得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動援引法律有關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也不得在案件審理中就相關問題進行釋明。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九十五條
(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
(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來源:鏡湖區法院 合肥物業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