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至上世紀,汽車客運站不僅是連接城鄉的橋梁,也是遠行者的第一站,更是地區經濟活力的象征。那些年,沒有高鐵的風馳電掣,沒有私家車的遍地開花,汽車站承載著人們對于遠方的向往與歸家的期盼。如今,它們的身影正逐年稀疏,似乎成了時光的縮影,或悄然淡出視線,或為城市建設騰出空間,亦商亦居。
然而,汽車客運站的縮減轉型的背后,正是時代進步的印記。
這背后,是我國高鐵網絡的織密。今年1至11月份,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40.08億人次,年度旅客發送量首次突破40億人次大關,創歷史新高。現代化鐵路網越織越密,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6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超4.6萬公里。建成投用鐵路客運車站超3300座,其中高鐵車站超1300座,鐵路網已覆蓋全國99%的2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網覆蓋全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速度之快、舒適度之高,改變著大家的出行方式。
這背后,是我國私家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出現私人汽車,后來,我國私人汽車突破千萬輛用了近20年,而突破2000萬輛僅僅用了3年時間,截至2023年底,我國私家車的保有量為29427萬輛,占民用汽車保有量的87.5%?。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為4.4億輛,其中汽車駕駛人達到4.96億人?。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私家車的數量在持續增長,并且駕駛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23年末,我國高速公路里程為18.36萬公里,不斷創造著世界之最。
這背后,是科技的巨大進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引入現代化的售票系統、自助服務機等設備,實現線上線下服務聯動,可以縮減設施設備規模,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還降低了汽車站的運營成本。
汽車客運站的優化縮減,與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濟活躍程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以及道路建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出行方式的變化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從馬車到無人駕駛汽車,每一次變革不僅提升了出行的效率,也深刻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從幾千年前馬車的出現開始,人們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一直在不斷革新,馬車是人類最早通過馴化動物來提升出行效率的方式;蒸汽機車的出現引發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推動了工業化進程;內燃機出現后,汽車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動了汽車制造業和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的出行方式也必然不斷變化革新,將更加智能、環保和高效。無人駕駛技術、超級高鐵和太空旅行等新興技術的出現,預示著出行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每一種出行方式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與夢想,也預示著未來的無限可能。
于是,汽車站轉型就成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乘客的期待,汽車站也需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如何從“單一大站”轉向“多點串聯”,從“單一業務”向“一專多能”,通過數字化、信息化、多元化發展來實現“以商養站”?這都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
汽車客運站的轉型是時代前行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在這場變革中,我們必將看到更多創新與融合,我們正朝著更加便捷、智能的未來出行時代邁進。
(安徽商報融媒體評論員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