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一周歲了。
初創時的躊躇滿志、首發時的緊張忐忑、互動時的興奮喜悅,依然歷歷在目,我們已經走過忙碌而充實的一年。
一年來,我們夜以繼日、摸爬滾打。天天有新熱點、始終有新挑戰,我們不敢慢下腳步,總在極力奔跑,需要一個回眸,打量一年來到底干得怎么樣,盤點一下,蓄積向前的力量。
一年來,我們交上一份沉甸甸的“作業”:微信公眾號推出974篇原創文章,視頻號、抖音號分別發布328條、306條原創視頻評論。這份“作業”,是我們走出傳統媒體“舒適區”、走向融合轉型“深水區”的打拼成果。
一年來,我們一直在探路,在評論選題策劃、話語風格、形式表達等方面求新求變,努力打開更廣闊的天地,讓評論“好聲音”直抵人心。
去年的今天,我們出發
“評論+”,向新而行。互聯網時代,打破文體界限、適應受眾需求,“評論+”呈現融合特色。評論+信息、評論+知識、評論+文化……提供更多信息增量、價值增量、情感增量。在這方面,我們探索出一條更靈活、更開放的路子:長短結合,不拘一格,既發緊跟熱點、一事一議、干脆爽利的短言,也有洞察現象、深入剖析、融合創新的“評論+”之作。
改文風,打動人心。我們從公號創辦之初就突出“言有味”,提倡講真話、講實話,推出有血有肉、清新活潑、有料有趣的作品。我們經常和創作者溝通:能不能多說說自己的話?能不能讓文字再柔軟一些?我們也下大力氣推敲打磨,讓文章娓娓道來,耐人尋味。一年尚短,來日方長,改文風轉話風沒有止境,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大家愛讀愛聽、入腦入心。
“面對面”,先聲奪人。短視頻時代,我們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推出視頻評論,評論員“面對面”和網友聊聊天、論論理:多講“大白話”“大實話”,真誠交流,曉之以理更動之以情。憑借有態度有溫度的表達,我們的視頻號、抖音號出爐一批爆款作品,塑造特色人設,“聲量”越來越高。
正能量,涵養“留量”。一年來,我們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高揚主旋律旗幟,及時推出觀點鮮明、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的作品,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面對民營企業被污名化、飯圈亂象、大學校慶輿情等熱點問題,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在眾聲喧嘩中,引導社會輿論、壯大主流價值;針對基層不合理考核、工作敷衍塞責、表演式值班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刀刃向內、深入剖析,發出一次次拷問,贏得一次次鼓掌……如今回過頭再看,尊重受眾、抵達人心,才有最大流量;熱點難存、熱度易逝,思想的積淀永遠熠熠發光。
深挖掘,講好故事。一年來,我們推出一批兼具歷史溫度與現實熱度的美文:新徽商的強勢崛起、好AI的合肥,安徽的嶄新形象躍然“屏”上;徽文化的悠遠韻味、明中都的豐厚遺存,傳遞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文房四寶的生生不息、黃梅戲的守正創新,背后是安徽文化的創新創造之力。用故事傳達深意、以情懷穿越古今,每每讓人有發現“寶藏家鄉”的驚喜,也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傳播度、辨識度。
破壁壘,以變應變。創辦之初,我們從體制機制入手,重塑內容生產方式:打破內部藩籬,優秀采編人員齊上陣;開門辦評論,讓更多有理想、有情懷的人得以施展拳腳;組建專家庫,讓專業素養賦能輿論引導;建立新的評價機制,讓人敢想敢做敢拼;加強媒體間、多平臺協同聯動,讓影響力盡快破壁出圈……實踐證明,鼓起自我革新的勇氣,因地制宜、以變應變,就能闖出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
我們還想說,感謝你一年來熱心陪伴。你的每一次轉發,都是給我們的最大支持;每一次點贊,都讓我們多了劈波斬浪的勇氣;每一次批評,都督促我們進一步深思。唯有無畏無懼、全力以赴,才不負熱愛不負君。
每天早上7:00,我們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