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安徽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立“科大硅谷”,通過一系列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厚植創新生態,感召五洲英才”。
成立兩年來,科大硅谷拔節生長,創新生態蓬勃起勢。截至今年9月底,已入駐科技型企業1725家,累計集聚科技型企業和科創服務機構超6000家,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6萬名,設立海內外創新中心12家,集聚各類基金200多支,總規模超2300億元。
“在安徽省、合肥市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共同努力下,科大硅谷建設蓬勃起勢,初步構建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成為安徽省創新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日前,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海龍在接受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采訪時說。
安徽的“創新寶庫”
半個多世紀前,安徽便踏上了一段從農業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轉變的非凡旅程。
196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由北京遷至合肥,合肥以傾城之力張開雙臂,這不僅為安徽注入了強大的科教資源,更為其后續的科技創新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機構相繼落戶,構筑了安徽的“創新寶庫”。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等“國之重器”相繼問世;成功研發“九章”“祖沖之”號系列量子計算原型機;“人造太陽”再創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強磁場科學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體產生42.02萬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穩態磁場,刷新世界紀錄……近年來,安徽持續在前沿科技和基礎研究領域深耕,培育了一批戰略科技力量,催生出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實現并跑、領跑。
2022年6月13日,安徽印發《“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在合肥劃出一片“試驗田”,大刀闊斧進行科技體制機制的創新改革。通過“精準滴灌”,兩年多來,科大硅谷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生態優化,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匯聚世界創新力量,為匯聚于此的人才團隊或企業提供創業、金融、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努力建設極具活力、引領未來、享譽世界的“創新之谷”。
逐夢科創的“科漂”
“來安徽,對了!”
“回科大硅谷創新創業!”
如今,在逐夢科創的“科漂”眼里,“科大硅谷”就是安徽這塊創新高地上的創業樂園。
為何“漂”向科大硅谷,來安徽追夢?
“合肥在芯片開發領域相對完備的產業鏈,同時在市場應用端有大量需求,更重要的是科大硅谷的人才政策。科大硅谷是一個開放的概念,是創業高地、‘科漂’樂園。”2022年,曾在“美國硅谷”工作的海歸人才許偉偉來到“科大硅谷”,成為合肥乘翎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
許偉偉說,創業之初,他們便得到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三級政府基金。借助“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的鏈接,乘翎微電子宣布完成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充分的資金讓他們得以專心研發,在高性能電源管理芯片研發領域迅速崛起,站上產業“風口”。
同樣作為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招引、投資的企業,近日,合肥神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李仁漢正忙著在全天候智能光照植物生長室里,監測著多花煙草、向日葵的生長情況。
不久前,他和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等手段,突破國外技術壟斷,不斷迭代創造出國內首株基因編輯高亮度夜晚自發光植物。
“我們成功實現了外源基因在植物細胞內的高通量表達,打破基因表達的壁壘。”李仁漢介紹,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神筆生物的發光植物在亮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我們的植物不需要相機長時間曝光,在黑暗環境中肉眼就能很快看到發光效果,可以實現商業化照明。”目前,神筆生物已成功在包括向日葵等多種植物上實現了高亮度自發光,正在拓展其他花卉品種的發光技術,未來將在園林綠化等諸多領域得到應用。
合肥神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長緣于一封信。當時,還是中國農業大學在讀博士的李仁漢給合肥高新區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想到合肥創業的想法,經過對接,最終和科大硅谷結緣。
除他們以外,如今,越來越多的“科漂”,在安徽、在科大硅谷,為夢想尋找到了歸處。
人才招引的新模式
“在科大硅谷,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新興產業的搖籃。”吳海龍表示,“科大硅谷不僅是創新資源的聚集地,我們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創業者們的‘服務員’。”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團隊不僅幫創業者們辦過登記、注冊手續,甚至還對接過裝修公司。在科大硅谷,每一位創業者、每一個科研團隊都會有專人輔導,輔助他們探索成果轉化、成立企業。
“我們通過海內外創新中心建立鏈接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渠道。依托有實力、有資源的運營機構,在美國硅谷、日本東京、英國劍橋、法國里昂、北京、香港等創新高地設立了海內外創新中心。”科大硅谷董事長助理、品牌傳播中心負責人吳丹表示,科大硅谷還探索了“本地注冊、異地孵化”模式,對于暫時因技術、團隊等原因無法來肥實地創業的人才及團隊,可先在合肥注冊公司,依托海內外創新中心孵化,享受科大硅谷政策、服務和各類要素支持,打通了海內外人才、項目、技術流通渠道。
截至目前,科大硅谷累計儲備創新資源超7.3萬條,吸引1700多名海內外院士、學者、企業家等杰出校友來訪,成為吸引和服務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
此外,科大硅谷還通過招募全球合伙人創新人才招引模式。從全球300個團隊中遴選海爾海創匯、璞躍中國、北創營、創合匯等全球合伙人,打造40個創新單元,建立“團隊+基金+載體”三位一體運營模式,實現雙招雙引主體從政府到專業合作人、項目引進從單點到矩陣的轉變。合伙人帶領超300家企業來肥對接,推薦項目線索超千條,其中30%來自北大、清華、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等國內外一流大學,落地重點產業領域項目超200個。
投融資模式的改革
創新創業,同樣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科大硅谷通過本金風險補償、利息補貼等方式為企業謀得‘真金白銀’的利益。”科大硅谷資本賦能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風險代償機制之下,公司聯合屬地創新推出“科大硅谷初創貸”“科大硅谷科創賦能貸”“科大硅谷創業貸”“科大硅谷蜀山貸”等四款創新債權類金融產品,其中初創貸根據企業首貸金額給予商業銀行風險補償,補償金額最高200萬元,對企業首貸實際支付的利息給予等額補貼等利好。
作為一家以新型電池關鍵材料技術研發為核心的創業公司,華彩新能源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來自“科大硅谷初創貸”投資,而這筆資金其實就得益于科大硅谷聯合商業銀行共同開展的投融資模式改革。
為了全方位扶持有潛力的科創企業,科大硅谷成立了總規模300億元、首期注冊規模15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同時,引導基金直投100%布局戰新產業、100%支持高層次人才項目,重點支持國際化項目。
截至2024年9月底,已完成交割25個直投項目,通過1.25億元出資,帶動同輪其他社會資本7.8億元投向本地,實現7倍的資金放大效應,支持超24名高層次人才項目落地科大硅谷。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