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橋梁、供水、綜合管廊、輸油管線……這些基礎設施是維系城市安全運行的保障,被稱為“城市生命線”。
近年來,安徽省聚焦城市安全重點領域,堅持標準先行,創新推進模式,聚力科技賦能,協同聯動處置,有序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能級,確保城市安全運行。
從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線的“安全屏障”。
科技手段守衛城市安全
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橋附近分布著大量居民住宅區和部分政府職能單位,是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在這條“大動脈”上,覆蓋著數百個傳感器。
“你們眼前的這段橋體,是三跨一聯,長度100多米,共安裝了68個監測傳感器,對橋梁的位移、溫度、受損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對橋梁結構響應數據的實時感知,并進行分析預警。”11月7日,在包河大道高架橋紫云路路段下,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李舒向記者介紹,主跨跨度60米長的包河大道紫云路跨線橋可以監測主梁應變、溫度、振動響度及撓度,具備自主判斷險情能力,在遇到復雜險情時可以幫助專家、管養部門進行研判。除此之外,他們還選擇了風險較大的繁華大道、花園大道、錦繡大道及部分獨墩匝道橋進行監測。
除了橋梁專項監測,燃氣監測當然也必不可少。同日,記者在合肥市廣西路與洞庭湖路交口的一處燃氣點位了解到,在該點位井口內,燃氣、排水、電力、通信等各類地下管線錯綜復雜,同時該點位人員密集,風險隱患較大,因此被評估為較大風險的電力井的監測點。
打開燃氣井蓋,可看到窨井壁內安裝有智能可燃氣體探測儀。“通過我們自研的可燃氣體監測儀可以對可燃氣體濃度靈敏識別,根據窨井類型,周邊管線情況,智能判斷報警類別。”清華合肥院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龍飛介紹,“這種探測儀可以探測出鼻子聞不到的微小泄漏,實現極高精度的額探測。燃氣的濃度只要達到1%vol,系統就會提示。”
據了解,該設備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對隱患的甄別,并進行預警。據悉,自可燃氣體監測系統運行以來,已預警燃氣泄漏事故492起。
合肥已累計處置各類風險預警941起
2013年,合肥市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清華合肥院,打造全國首個公共安全領域產學研用基地。2015年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已完成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項目一期、二期、合肥市高風險區域燃氣監測預警項目及四縣一市城市生命線全域覆蓋。通過“點、線、面”結合,全面覆蓋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消防、水環境、綜合管廊等8大領域,布設100多種、8.5萬套前端監測設備,實時監測137座橋梁、7316公里地下管網,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立體化監測網絡。
每天,位于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里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線智慧監管中心內,工作人員都在時刻關注各類數據變化。燃氣、供水、橋梁等設施的監測數據在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更新,借助“紅、橙、黃、藍”四色等級安全風險分布圖,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隱患點清晰可辨。
“合肥不僅是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起源地”,更將這件事做到了全國的No.1。”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介紹,“城市生命線中的監測儀器,既要可靠,又要便宜,才能大規模應用,我們突破了卡脖子技術,將研制的儀器價格從數萬元控制在百元上下,這就意味著,將來,居民家里、小飯館里的燃氣表都能自帶報警器,安全系數得到極大提高。”
目前,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及其孵化企業擁有各類科技產業人才1500余人,建成城市生命線安全、消防安全、激光傳感裝備、安全新材料等18個實驗室。
借助城市生命線工程,合肥市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管理實現了從被動解決到主動防控的轉變,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持續提高。
截至今年8月,合肥市已累計處置燃氣管網泄漏、供水管網泄漏、內澇積水、橋梁結構損傷等各類風險預警941起,風險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發生率下降60%。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線的‘安全屏障’。”據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沈國寶介紹,目前,合肥市各類預警事件響應時間平均為7分鐘,聯合處置時間由過去的24小時以上縮短到1小時。
“安徽經驗”已在全國60多個城市推廣應用
202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
目前,安徽省16個設區市覆蓋城市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重點領域的城市生命線一期工程已建成運行,二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應用場景向瓶裝液化氣、水環境治理等重點領域拓展和城市全域延伸,基本實現城市安全風險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近年來,安徽發揮參加各方作用,有效解決了工程建設、技術支持、資金保障等問題,已實現對近3萬公里地下管網及相關區域、325座橋梁的實時監測和重大風險精準布控。建成“1+16”運行平臺,形成了“前端感知—專業研判—預警溯源—協同處置”的新型風險防范體系,各類預警事件響應時間平均為7分鐘,聯合處置時間由過去的24小時以上縮短到1小時。針對影響城市安全的燃氣爆炸、供水管網漏失爆管引發路面塌陷等新型隱蔽風險,實施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智能裝備研發、工程系統設計、管理模式創新,為城市生命線安全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截至目前,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累計發布并處置三級以上預警1900余起,其中預警燃氣管網泄漏690起,城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70%。
此外,安徽依托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貫通政產學研用金服,建成20余個省部級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先后攻克建筑結構微元火災探測技術等30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直接孵化“金娃娃”企業16家,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發展路徑,先后孵化生命線產業核心企業20余家,帶動集聚產業鏈企業300余家、產值500億元,形成了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為牽引的城市安全產業發展態勢。
住建部與安徽省合作共建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發展先行示范區,截至目前,城市生命線“安徽經驗”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全國60多個城市推廣應用。(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