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句承諾,他輾轉40余載只為給21名烈士“正名”,走遍郎溪縣姚村每一個角落,他用自己的執著與堅守踐行著“退伍不褪色”的錚錚誓言。他是郎溪縣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臧永元。
為一句承諾踏上“正名”之路
1941年5月,臧永元出生在安徽省郎溪縣姚村鄉。小時候的臧永元常常跟在長輩后面,聽他們講述姚村暴動的故事。1930年夏天,郎溪縣姚村鄉農民赤衛隊高舉鐮刀斧頭,發起一場暴動,創建了郎溪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姚村蘇維埃政府。
姚村有不少先輩在暴動中犧牲。“我母親是犧牲隊員熊恩才的遺孀,我的三哥熊傳富是他的遺腹子。”
1975年,臧永元從部隊轉業回郎溪工作后,母親多次囑咐他幫熊恩才申報烈士身份。
懷著對母親許下的承諾,對革命先輩的敬意,臧永元做出了一個決定:不管過去多少年,都要為犧牲的姚村赤衛隊員“留名”!
1979年5月,臧永元正式踏上長達40多年的漫漫追尋路。
“正名”,首先要確定所有犧牲的姚村赤衛隊員的姓名。臧永元發現,可用的資料十分有限。他根據母親的回憶,走遍了姚村的每一個角落,最終確認有21人在姚村蘇維埃政權建立前后犧牲并確定了他們的姓名。
半生追尋為21名烈士成功“正名”
1981年,臧永元將調查收集的21人的材料,上報到郎溪縣民政局和省民政廳。然而,因為缺少認定資料,第一次申報并沒有成功。
1982年,赤衛隊員遺屬張清福在自家老宅的墻縫中,發現了一份當年赤衛隊開會人員的名單。他找到臧永元,兩人將這份珍貴的資料交到郎溪縣黨史辦,相關資料得到進一步完善。
2001年退休之后,臧永元更是將全部精力放在追尋之路上。2011年,他完善相關材料后又進行了第二次申報,但由于年代太久遠,依舊沒能等到好消息。
幾次申報不成,他沒有放棄,一遍遍到檔案館、紀念館查閱史料。
2013年,臧永元和一批赤衛隊員遺屬商量后決定,第三次先申報當地黨史資料記載較完整的8位赤衛隊員。2014年5月20日,他們收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追認陳建富等八名同志為烈士的批復》。
8位革命烈士終得“正名”。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臧永元給自己、給烈士們的承諾。之后,臧永元繼續為其他13位烈士奔走著。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知情人士相繼去世,申報之路越來越難。
2014年臧永元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臟病,先后做了3次搭橋手術。家人擔心臧永元的身體,勸他量力而行,但臧永元始終沒有放棄。他根據翻閱的歷史資料和走訪記錄,先后整理了100多本“追尋筆記”。
2020年,郎溪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根據臧永元提供的資料,對郎溪姚村暴動進行了更深層地挖掘,出版了《郎溪暴動(續)》。最終,在當地的黨史上,正式記錄下了這13人的相關事跡。
令人激動的是,2021年11月,臧永元終于收到了對13位烈士追認的批復。
“一個都不能少,21名烈士終于可以安心長眠了!”回顧申報之路,臧永元眼中泛起了淚花。
如今,在“姚村蘇維埃政府舊址”展覽館內,21位烈士的姓名被一起刻在“歲月留痕睹物思人”展板的“英名錄”上。每一個走進展館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的名字。
83歲高齡的臧永元依然精神矍鑠,他經常到姚村蘇維埃政府舊址,為參觀者講解先烈們的英勇事跡。
“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記得革命先輩們曾經的付出,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臧永元說道。
(殷超 洪駿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