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收麥子了,鄉人們一遍遍來往在鄉間小徑,兩邊是望不到邊際的麥田,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有經驗的長輩摘兩根麥穗,放在手里仔細揉搓,小心翼翼吹去麥芒,手心里就出現了一撮兒圓潤飽滿的新麥,散發著新鮮的麥香。挑幾粒放嘴里細細品嚼,只見長輩不住地點頭,臉上的喜悅舒展得像萬里云天的晴空,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收麥子了。
收麥是隆重的事,小孩子為此還要放麥假。白居易《觀刈麥》寫: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正是鄉村風風火火收麥的景象。
起初,我的任務就是“童稚攜壺漿”這樣跑腿的活計,大人們在田里忙得熱火朝天,我提著茶瓶送水。很多像我一樣還沒有力氣割麥的小孩子提著各色各樣的茶瓶,宛若一只只輕巧的燕子在小徑上往來穿梭。
及長,開始躍躍欲試要割麥子,而此時收麥子又換了形式,開始用小鐵鏟裝上長木桿,貼著麥根,往前用力,麥子就倒了,我們那叫戧麥。這是很有意思的,人推著戧麥桿向前,金黃的小麥就嘩啦啦極有秩序地傾倒著。人站著,伸展開了四肢,比彎腰割麥輕省多了,但握戧麥桿也有技巧,攥得太緊,不一會兒,手上就起了泡。
孩子們跟在大人身后戧麥,好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在于家庭勞作的參與感。太陽曬了,父母長輩就起了慈愛之心,掏出零錢讓孩子們買冰棍去。
大人們似乎熱累都不懼怕,轉眼間,一塊地的小麥倒了。然后,要把小麥摞成堆,拉到空曠的地頭堆在一起。每家都把麥子堆成一大垛,等著打麥的機子,一個莊子上也就幾輛,晝夜轟響,輪到自家的時候,不一定是幾點,或是凌晨,或是半夜。各家立等著,準備好吃食,啤酒、松花蛋、西紅柿、黃瓜。
打麥是個重活,全家老小齊上陣。要守在出麥子的口,端著盆接麥子,倒麥子,光這,就得兩個人,不然來不及。往機子里塞麥子,往機子前挑麥子,出來的麥糠麥稈也要有人去挑,還得看著機子,這一連串的,沒有五六個人是不行的。機子嗡嗡響著,人說話得很大聲才能聽見,哪一個程序都得眼疾手快,配合不好則影響整個進程。熱心的鄰人經過,看這一家人忙得熱火朝天,總來幫忙。你幫我,我幫你,打麥雖累,卻是快樂熱鬧。尤其是高高的一大垛麥子打完,雨布上攤晾著打下來的新麥散發著好聞的麥香,大家圍坐一起喝啤酒吃松花蛋,愜意而舒暢。
打完麥子,要曬,揚干凈,比過去一場又一場碾麥子簡便多了。接下來盼望能有幾個響晴天,看著毒辣辣的大太陽,心里卻甜蜜蜜的,等麥子曬得干蹦蹦的,可以入倉了。屯麥子的鐵皮倉早收拾齊整,倒入一袋又一袋新麥,堆得滿滿的,像臉龐上飽滿的笑容。
這才放下一顆緊張擔憂的心。農人們畢竟靠天吃飯,麥收期間若是遇上雨天風天,就會影響收成和一年的衣食。
這樣不幾年,連戧麥稈也閑置了,又有了更先進的機器,割收一趟齊,人就單站在一旁看著,一轉眼,一塊地的麥子收完了。新機器出來的麥子干凈,無需揚了。
后來,我去外面讀書,也沒有了麥假,麥收的事仿佛一下子就遠了,有時給家里打電話,提起過去的麥收時節的點滴,也仿佛是遙遠的往事。后來,我又留在了外面工作,離土地更遠了。有一年,回老家正趕上麥收,早早睡不著,到地里等著收麥的機子,闊大的麥田靜悄悄的,收麥機如約而至,半刻鐘的工夫,麥收就完成了。
教人驚嘆的簡便和快捷,省去了多少力氣和汗水。而那些在烈日下揮灑汗水的麥收情景,那樣的儀式感也教人肅然起敬。時代在發展,讓生活越來越便捷舒適,但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生活的熱情和勁頭,為人的勤勞和善,心中的虔誠和敬畏,也應好好傳承。麥收是為了生命的給養,而一輩輩走過來的生活理念,亦是后輩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給養。(耿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