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來合肥了!6月2日下午,馬伯庸《食南之徒》新書分享會在安徽圖書城舉行,“馬親王”帶著新書與合肥讀者面對面。他不用熱場,一開口氣氛就上去了。“又一次來到合肥,我也挺高興的。”“昨天我在安慶,這一趟的路線是安慶、合肥、淮南、南京……這樣就把安徽都轉一遍。”熟悉的地域梗,全場都笑了。
這才開了個頭,分享環節不到一個小時,笑聲掌聲沒停過。
寫新書胖了好幾斤
《食南之徒》是一部跟美食有關的歷史小說,開篇主角唐蒙亮相就是在前線烤肉串。“《食南之徒》是我寫的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本書,寫完我就胖了至少5斤以上。”“這本書里面提到的每一個美食,我自己都吃過,而且覺得很好吃。”
此前有讀者跟馬伯庸抱怨,這本書“害人”。“看完第一章,點了外賣烤串。”“第二天,看完第二章,點了個燒仙草。每一章他都找個理由點個外賣。”他提醒合肥讀者,看這本書“風險很大,大家一定要小心一點”。
《食南之徒》講述了漢代美食博主尋味嶺南,吃出中華版圖新認知的故事。為什么故事發生在漢代,尤其是西漢初期呢?“那個時候很多吃的還沒有傳入中國,對我來說比較好寫。”“要是寫現代美食,肯定大家都要來挑錯。”
馬伯庸說,隨著地理的開拓,食材不斷豐富,為了吃美食,人們不斷刷新自己對于地理的認知。“民以食為天,所有政治變化、開疆拓土,背后都是‘食’。”“這本書也是講述歷史上政治版圖的開拓、認知與民生之間的關系。”
在合肥講美食,不能不提小龍蝦。臺下坐著安徽著名作家秦明,也是馬伯庸的好朋友。“合肥的小龍蝦好吃。”“四年前我到合肥來,想吃小龍蝦,秦明老師說請我。”“小龍蝦上來,我正要吃,秦明老師非常專業地掏出一副手套戴上了,我就有點不敢動了……”
作者做不對閱讀理解很常見
中高考臨近,第一排的愛心專座,給考生留了位子。進場前,也有同學拿著高中考卷找馬伯庸,閱讀理解題是馬伯庸的文章。“他問我這題你怎么想的?你這個寫作手法到底怎么回事?”馬伯庸有點蒙。“我說你別聽我的,聽考綱的。”
作者也做不對閱讀理解,近年來這事經常被熱議。“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個很可笑的事,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就像病人去看病,疼你自己知道,看了醫生之后你才知道疼背后的原因。”馬伯庸說,寫作的時候寫什么不會想太多,寫作手法、內容表達什么樣的思想,作者內心是有思考的,只是沒有表達出來。“老師出題做閱讀理解,有點像是給作家做心理分析,分析寫作背后的心理動機。”
馬伯庸笑稱,中學可能遇到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會越來越多。“大家要謹記,不要問作者,作者也做不對。”
總有人背著草臺班子前行
現場有讀者問馬伯庸,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您怎么看?
“世界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但是總有人背著草臺班子在前行。”馬伯庸說,我們讀歷史讀多了之后,會發現每一段歷史、每一個事件都不是精心策劃,最后是得到完全的施展,一定是不停地“打著滾”、犯著錯誤,犯各種匪夷所思的錯誤。如果是戰爭期間,雙方比的就是誰犯的錯誤更少。
“不要覺得歷史應該是完美無缺的、所有事情是按部就班發展的,歷史是一大堆意外,彼此之間碰撞產生出來的結果。”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