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光閃爍、火花四濺,一道焊縫仿佛工藝品般光滑呈現在人們眼前。從一名對電焊一竅不通的農村小伙,成長為一名掌握高超電焊工藝的技術能手,謝小軍的成長之路充滿挑戰。他專注執著、追求卓越,獲得六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攻克一個個“卡脖子”難題;他堅守初心、精益求精,二十年如一日扎根生產前線,用奮斗青春詮釋著工匠精神的真諦……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安徽偉辰鋼結構有限公司一線職工謝小軍,讓技能之光在焊花中閃耀。
2003年,18歲的謝小軍離開貴州農村,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經過幾番周折,最終進入鋼結構制造行業。看到一塊塊鋼板經過切割、拼裝、焊接,可以建大橋、建樓房,彼時的謝小軍對這個行業充滿好奇,點燃了內心的火花。憑著一股肯吃苦、能吃苦的勁頭,經過三年學徒生涯,他熟練掌握了鋼結構生產過程中下料、矯正、拼裝、焊接等重要工藝,順利出師。
在鋼結構組成的世界里,謝小軍迅速展現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愛。每一塊鋼板的拼裝、每一道焊縫的連接,謝小軍都要做到腦中有圖、心中有數。為了提高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初中畢業的謝小軍自學了《金屬工藝學》《鋼結構焊接工藝》等教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技術水平不斷攀升。他精湛的焊接技藝得到了廣泛認可,開始在行業里逐漸嶄露頭角。
2018年,他進入安徽中源控股集團,逐步從一名一線職工成長為企業“技術大拿”。2021年,隨著安徽中源控股集團在阜陽投資成立偉辰鋼結構有限公司,謝小軍作為技術骨干被派往當地提供指導。在他的帶領下,僅用一年時間,偉辰鋼結構單線產量達上千噸。如今,謝小軍所在班組參與承建的4個項目獲“金鋼獎”;參與制造的6項產品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他所參與制造的產品成為國企的免檢產品;2023年1月完成的某橋梁項目實現了單件結構重量100噸,代表著阜陽制造業正式進入重型裝備制造行列……
謝小軍管理的工序都是關鍵工序,因此每一項工作必須嚴格把關,爭取做到零失誤,減低返工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在構件焊接完成后,謝小軍帶領骨干員工首先檢查產品焊縫的外觀質量,檢查焊縫厚度是否符合標準要求;其自學超聲波無損探傷相應專業知識,使用超聲波探傷儀器自檢焊縫是否存在裂痕和氣泡,確保生產出優質合格的產品。每一次成功交付的背后,是謝小軍和同事們無數次的試驗、調整和完善。
“那時候不知道累,一心只想焊出完美的成品?!闭驗橛羞@樣刻苦鉆研的決心,謝小軍練就了一身絕活兒。2021年底,面對蘇州恒力超高層建設項目的挑戰,他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以挑戰為動力,帶領團隊突破重重難關。“樓層越高,對承載力、抗風險能力及制造工藝要求就越高,我們的鋼結構焊接工藝在6至16毫米之間,該項目要對60至100毫米特種鋼材進行操作,厚度增加了,焊接難度也加大了,成功突破后對企業來說將是一個新起點。”
當時正值隆冬,氣溫低,鋼板保溫施工環境無法穩定,參數匹配度不足,半個月過去了項目仍在試驗階段。為了攻克難關,謝小軍帶領班組成員沒日沒夜地反復試驗調配參數,一對一指導焊接,同時采購大型鋼材加熱設備,找到各項焊接參數、工藝手法的平衡點。歷時1個月,最終實現批量生產一次合格,焊接超聲波檢測一次性合格率100%,首次突破阜陽鋼結構行業特種鋼材焊接工藝60毫米厚度一次合格。
在成功突破特種鋼材焊接工藝后,謝小軍并未止步,他看到了企業在鋼結構制造重型裝備上的短板,并著手進行改進。他主導企業制造工藝、設備的全面升級,引進大型焊接設備、大型起重機,并培育近200名技術人員,增強了企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謝小軍參與建造的潁上合周高速潤河大橋項目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還節約了工期和運輸成本,重型裝備實現“阜陽造”。
在弧光與焊花交織中,謝小軍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他常說:“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全力去拼。”如今,謝小軍已成為行業翹楚,但他并未停下腳步。他每天穿梭于各個生產車間,嚴格把控每一道產品質量關,確保每一件產品都達到最高標準。同時,他還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致力于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謝小軍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所學所悟傳授給徒弟們。他深知,要想成為真正的焊接高手,必須肯下力氣、花功夫去學去練。目前,他培養出的焊接技術人才達500多人,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