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紀錄常被人視作“里程碑”,陳妤頡將它視作“壁壘”,15歲零119天時,她“一次性”豎起了多個“壁壘”。
近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2024年U20田徑亞青賽女子100米決賽爭奪中,陳妤頡以11秒32的成績奪得冠軍,這個成績不僅打破了11秒42的賽會紀錄、U18亞洲少年紀錄,還打破了她自己保持的11秒43的全國少年紀錄,且已經達到國際運動健將標準(11秒38),甚至一度超過國家隊名將梁小靜在美國跑出的11秒33,排名今年亞洲和國內第一位。
這不是陳妤頡第一次“比肩”國家隊選手。去年在廣西舉行的首屆學青會田徑校園組比賽中,陳妤頡拿下兩金1銀,她在100米、200米的成績,均雙超大學甲、乙組冠軍,其中,就包括國家隊名將葛曼棋。她的出色表現一度讓葛曼棋向她喊話:“我在國家隊等你。”
像赴約般,今年3月以來,15歲的陳妤頡“跳級”亮相全國成人組比賽,便在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女子60米、女子200米項目上,連續(xù)創(chuàng)造佳績:3月3日,全國室內田徑大獎賽西安站女子60米決賽中以7秒29的成績刷新全國少年紀錄;3月17日,以23秒92的成績奪得南京站女子200米冠軍,打破了U18亞洲少年紀錄;3月31日,在天津進行的2024年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女子60米決賽中,以7秒27的成績奪冠,再度刷新全國少年紀錄。
耀眼的成績成了敲門磚。4月中旬,陳妤頡從寧波體校到北京體育大學加入國家集訓隊,一邊為亞青賽系統(tǒng)備戰(zhàn),一邊備考6月的中考。“每天按時訓練,吃完飯就寫作業(yè),晚上回想一下技術動作和學習知識點,盡量在11點前睡覺。”陳妤頡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她就在學校和寧波體校間走訓,平衡學習和訓練是過去每天的日常,但隨著競技水平提升,壓力也開始化身“內耗”瓜分時間。
“萬一比不好,萬一受傷,萬一太著急了,怎么辦?”陳妤頡記得,今年“跳級”參加成年組專業(yè)賽事的首秀前夜,睡眠被緊張沖散,“成年組比賽,對手實力都很強,何況葛曼棋姐姐也在”“比賽用起跑器、電計時和訓練用站立式起跑、手計時有很大差別”“我跟其他姐姐們還比較陌生”……腦子里的“彈幕”甚至被帶上賽道,“我好像沒有把握”。
“預備”像一道清除指令,“一瞬間,我腦子里嘈雜的聲音都沒了,變得一片空白。”陳妤頡專注去聽發(fā)令槍,接下來就是本能地全力以赴。“我爸媽都是短跑運動員,他們告訴我,在發(fā)令槍響之前,想什么都不要緊,但槍聲一響,就得使出100%的力氣。這是體育精神,比賽不能消極對待。”
讓全力以赴成為本能,量的累積是基礎。“自她訓練起就沒有請過一次假。腿受傷時,她就在邊上做擺臂訓練和力量練習。”寧波體育運動學校教練吳亞存曾向媒體透露,陳妤頡練過跆拳道,打過網球,11歲才轉項,身體形成了肌肉記憶,跑步時擺臂總是外翻,并不利于短跑訓練。為了建立新的肌肉記憶,“前擺臂到鼻子高度,后擺臂超過身體軀干,左右擺動幅度不超過身體中軸線”,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她每天得重復幾百次。
在比賽中,陳妤頡也得一次次驗證自己的意志。“以200米為例,我沖到180米已經跑不動了,這時候就不斷告訴自己,可以再努力一點,再快一點,這時候即便不加速,也能保持勻速,可稍有松懈,速度就掉下去了。”她篤信那句“身體扛不住的時候,意志力會帶你殺出重圍”。
但全力以赴的本能,不等于沒有思考地盲目向前沖。
“短跑比賽中,0.001秒之差都能決定一個人的名次,相差1秒,兩個人的距離就能差八九米,所以0.1秒都是明顯進步。”陳妤頡記得,自己在11歲便達標二級線,此后,如開掛般在13歲達標一級、14歲達標“健將”,最近又成為了“國際健將”,3年左右漲了近兩秒,“這種進步幅度也讓我很吃驚。”她坦言,成績扶搖直上有時會讓她擔憂,“我可能還有很多基礎環(huán)節(jié)是薄弱的,如果到了一定成績后,我的基礎能力承受不住這個成績了,可能會引起傷病。”她擔心,飛速的進步會導致對自身狀況判斷失誤。
“訓練離不開學習,如果我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就懂得分解動作,精準發(fā)力,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陳妤頡閑暇時會翻閱運動解剖學的書,對照書中的肌肉圖解,復盤自己訓練的感受,“不斷探索著成長”。
“如果你驕傲自滿,現在這個成績可能都沒有了。”陳妤頡能精準捕捉到父母對自己的擔憂,“他們以為打擊我一下,我就能更努力訓練了。”她笑稱,“我左耳進右耳出”。但她很清楚,如果他們一味鼓勵,很可能讓自己迷失、自滿,“也許就真的卡在這里了”。所以,盡管嘴上說父母“打擊效果很一般”,但陳妤頡訓練和比賽的動力少不了一條,“我要行給他們看”。
陳妤頡的“行”讓她成為公眾眼中的“天才少女”,但對于這4個字,她態(tài)度清醒,“可能和這群人相比,你顯得有些天賦,但和另一群人相比,你又顯得很平庸,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天才的一面,只是需要時間尋找而已。”她表示,自己從小學習跳舞、書法和其他運動,遇到短跑才發(fā)現自己的潛能,“是我運氣好,很早就找到了最有能力的一項”。
出色的能力也帶來“出圈”的反應。當鏡頭和圍觀變多,陳妤頡也忙不迭往臉上“招呼”一點面霜,“盡量顯得沒那么黑”,但她也警惕心態(tài)的變化,“不希望因為其他事情影響到最終的賽場表現”。
于陳妤頡而言,運動員只是人生一個階段的身份,應該盡情去投入和珍惜,她想起媽媽常提到的“運動員只是有特長的普通人,以前的成績也無法證明現在的優(yōu)秀”,她認定,自己終究要走上社會,成為其他的角色,所以,趁還能以運動員身份奔跑時,“我創(chuàng)造的壁壘我想自己跨過去”。
本報北京5月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