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挑戰撲面而來的時刻,年成交額大幅增長超50%,這是一樁什么樣的生意?
安徽省科技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安徽全省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3339.54億元,較上年增長50.7%。
技術交易一般包括開發、轉讓、許可、咨詢或者服務等。傳統時代,“技術”多以“圖紙”為載體,因而我們也可通俗地將這種交易稱為“賣圖紙”。
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大增50%以上,自然可看出安徽各地方、企業、科研院所等所創造產生的科技與技術成果,具有了較高的可轉化與實用價值,因而受到了市場的歡迎,紛紛下單買單;也可看出交易環節更加暢通,買賣雙方可以便利地實現交易。
有輸出必有輸入與吸納。2023年,安徽全省輸出技術合同增長50.7%,吸納技術合同的增長則更為猛烈,達到了54.2%,成交額4734.24億元。顯示安徽對科技與技術的需求十分強烈。
但無論輸出與吸納,均與安徽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直接相關。
企業界的感受更為深刻。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企業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公司,今年以來連連中標大單,鳳陽、樂山、淮北、績溪等地的污水處理項目紛紛被其拿下,賣點就在于其擁有污水處理方面的成熟核心技術。以優質高效的技術優勢競逐市場,這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強大魅力。亦因此,這家公司從“甜頭”中嗅到要義,越發深度參與科創,還與安徽大學合作進行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目前,雙方正共同推進二氧化碳產業化項目中試生產線建設。
以科技創新推動企業競爭力迭代升級,讓技術合作與交易越發頻密。今年2月28日,以“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聞名的安徽東超科技,與京東方智慧科技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技術研發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新型顯示創新生態圈,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此前,東超科技已與多家高校院所展開合作。從一家小小的初創企業,到全球虛擬現實技術領軍企業,短短7年多時間,“壯骨”的核心配方就是科技應用。
讓科技與技術成果從科研院所、從企業機構中走出,并在市場中合法自由流動,依托的是健全的市場機制與政策機制。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及相應的管理與服務,還有科交集市展會、企業家沙龍以及信息傳播平臺等,均從不同角度為這一市場的順暢流通服務。(必須插一句非廣告,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推出的“科創融”平臺,正是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順勢而生的,著力連接政府、企業與企業家、科研院所與科創工作者,暢通科創信息流動,營造澎湃向上的科創輿論氛圍。)
省科技廳的數據還顯示,2023年,合肥市的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了1200億元,同期,南京突破1000億元,杭州則為1588億元。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是挑戰也是空間,我們還要繼續爬坡過坎。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科技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周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