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3月20日,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衛星作為深空探測實驗室的首發星,將為月球通導技術提供先期驗證。
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飛行24分鐘后,鵲橋二號與運載火箭分離,天都星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分離后120秒與運載火箭分離,進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42萬公里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正常展開,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了解,此次中繼星任務中,工程總體由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承擔。其中“天都星”任務,工程總體由位于合肥高新區的深空探測實驗室承擔,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分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抓總研制。由于“天都”源自黃山主峰之一“天都峰”,因此這也是以安徽元素命名的衛星首次飛向深空。
第二顆在地球軌道之外的專用中繼星
中繼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可以充分發揮軌道高度優勢,“居高臨下”跟蹤在中低軌運行的航天器,并將獲得的數據實時回傳到地面,可極大提高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大幅度減少地面站、測量船的數量,具有巨大的經濟優勢。
2018年5月,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繼衛星“鵲橋”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為中國首顆、也是世界首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
本次發射的鵲橋二號是繼“鵲橋”號之后,世界第二顆在地球軌道以外的專用中繼星,將為嫦娥六號月球采樣任務提供支持,并接力“鵲橋”號為嫦娥四號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由于月球始終有一面背對地球,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擋,無法直接實現與地球的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而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務開展著陸探測以及采樣地點主要位于月球南極和月球背面地區,因此需要功能更廣、性能更強的中繼星,架設起月球對地新的‘中繼通信站’,解決月球背面探測器與地球間的通信和數傳問題。”據國家航天局介紹,鵲橋二號中繼星與2018年發射的“鵲橋”中繼星相比,技術創新更多、技術狀態更多、功能更強、接口更為復雜、研制難度更高、任務時間跨度更大。此外,鵲橋二號攜帶了多臺科學載荷,將開展科學探測。
天都星升空合肥、上海均有參與
除了發射中繼星,本次發射任務中,天都一號、天都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也隨之進入地月轉移軌道,之后兩顆星將進行近月制動,進入環月大橢圓軌道,在環月大橢圓軌道上,采用星地激光測距、星間微波測距等方式,開展高精度月球軌道測定軌技術驗證。
據了解,“天都星”任務中,工程總體由位于合肥高新區的深空探測實驗室承擔,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分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抓總研制。“天都”的命名來源于安徽黃山的主峰之一天都峰,意味“天上都會”。
2023年4月23日,在“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計劃搭載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發射的兩顆鵲橋通導技術試驗衛星,分別正式命名為天都一號、天都二號。
據“合肥發布”介紹,雖然此前“巢湖一號”“合肥高新一號”等以安徽元素命名的衛星相繼發射成功,但都是在近地軌道運行。而兩顆天都星則是首次以安徽元素命名的衛星飛向宇宙深處,這也標志著安徽深空探測事業正在不斷發展。
此前安徽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
2023年4月,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測實驗室(也稱“天都實驗室”)在合肥高新區掛牌成立,成為我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的實驗室。
據介紹,深空探測實驗室是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圍繞深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實現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的新型科技研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