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讀張愛玲的《談吃與畫餅充饑》,看到她說“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當時不以為然,如今才心有戚戚。在魯迅的小說《孤獨者》中,我留意到一個美食細節。申飛回到S城去看魏連殳,提著兩包聞喜名產的煮餅。先前我并不知聞喜在哪里,查詢后才知聞喜縣隸屬山西運城。
如今物流發達,想要嘗新,網購輕輕松松。我在網上拍了六只不同口味的聞喜煮餅。嘗過后才知,聞喜煮餅并非用水煮過,而是一種油炸點心。晉南民間把“炸”叫“煮”。
聞喜煮餅因是炸物,未免油大,內餡也甜,一次頂多吃一只。不過,完全可以想見,在《孤獨者》寫就的1925年,酥沙綿甜的聞喜煮餅一定是好東西。不然,魯迅也不會托朋友從山西給他捎帶聞喜煮餅,也就不會把聞喜煮餅寫入小說中了。
在吉井忍的《四季便當》里,我看到了稻荷壽司。她說在普通的日本家庭、超市、商店街的小店里,最受歡迎的就是稻荷壽司。日本關東地區的稻荷壽司,通常做成方形。關西地區,則做成形似狐貍耳朵的三角形。關東僅僅是油豆腐皮包著醋飯、芝麻等。關西的則在醋飯中拌有胡蘿卜、香菇等五色什錦。
據說日本狐仙很喜歡這種壽司,吃后能恢復力量。一個周末,趁老公出差,我獨自去了家附近的綜合性商場。商場有多家日式餐廳,一家家菜單翻過去,最后落座一家小餐館。這家菜單上也找不到“稻荷”二字,但有“豆皮壽司”。果斷點了這款,果然,它就是稻荷壽司。
在壽司界,稻荷壽司的確是最普通的一款,但加入文學元素和傳說典故,普通的壽司便吃出了山珍海味的滿足感。
劉以鬯在《椰風蕉雨——南洋故事集》里,寫了不少南洋水果,尤以紅毛丹最多。紅毛丹是馬來亞的特產,很甜,當地人喜歡吃。我從沒吃過紅毛丹,去網店搜了搜,竟然有。下單一盒,當天收到。紅毛丹,打眼一看,形如荔枝,卻比荔枝毛發多。長得毛毛刺刺的,剝開,露出雪白果肉,口感甜蜜,肉質勁道。吃的時候回味劉以鬯的南洋故事,仿佛自己也變成故事中的人物,穿越的感覺很奇幻。
在《巴黎圖書館》里,我看到“費南雪”。書中說巴黎人對食物的迷戀程度不比對文學低。雖然過去了四十多年,古斯塔夫森太太還記得第一天下班后,爸爸帶給自己的甜點,一款叫作“費南雪”的杏仁小蛋糕。費南雪是法國的一種小糕點,形狀像迷你金條,杏仁是主要食材之一。據說是巴黎證券交易所附近的蛋糕師傅發明的,為了讓金融家們速食而不弄臟他們的西服,所以叫了這個名字。本是和金錢打交道的一款點心,翻譯成“費南雪”,平添一股文藝氣息。
我在一家甜品店買了一款芝士費南雪,嘗了嘗,口味不功不過,包裝盒深得我心,像好萊塢的復古電影海報,讓我想起了《魂斷藍橋》《卡薩布蘭卡》《亂世佳人》……吃著費南雪,恍惚覺得自己正坐在巴黎左岸喝咖啡,時光頓然變得美好。
(陸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