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2023網聚美好安徽|發展連環畫:聚焦安徽“七個強省”建設
來源: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伍獻娟 分享到 2023-11-22 12:34:10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英才薈萃的人才強省、人民滿意的教育強省、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2023年,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立足全球發展大背景與全國發展大格局,安徽省正積極謀劃在“七個強省”建設中,推動江淮大地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路。近日,本網記者隨“網聚美好安徽”采訪團,與全國30多家網絡媒體人一道,走進合肥、蕪湖、銅陵、安慶、滁州、淮南、亳州等地,聚焦江淮“人與事”,見證安徽“進與變”,展現安徽人民在“七個強省”建設火熱實踐中綻放的絢麗之花。

  科技強省:讓“創新”成為安徽的“閃亮”名片

  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栽樹工程。近年來,安徽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區域創新能力升至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創新環境由全國第12位躍升至第3位。科技創新已成為安徽靚麗名片、金字招牌,為加快建設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圖為航拍下的安徽創新館,作為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展館全館由三棟獨立場館構成,空中俯瞰,它們成原子裂變般分布,象征創新釋放出的裂變般能量。三館之間,關聯密切,相互交織,共同組成匯集創新孵化、轉化、交易、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產業培育平臺。

航拍鏡頭下的安徽創新館。程昊 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祖沖之號”“九章”系列量子計算原型機、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重大成果領跑并跑,“人造太陽”403秒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產生的45.22萬高斯穩態磁場超越美國人保持23年的世界紀錄,鐵基高溫超導體、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等3項重大成果分獲國家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圖為科研人員在EAST控制大廳緊張工作。在合肥“科學島”,有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青年王牌軍,他們聚焦核心技術,多次攻克關鍵技術難關,精進于為我國打造有“人造太陽”之稱的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以下簡稱“EAST裝置”),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解決未來人類的能源問題。

科研人員在EAST控制大廳緊張工作。 劉職偉攝

  科技型企業也“生機勃勃”。2022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15272家、每天誕生11家、總數居全國第8位,2023年第一、二批新增高企數達3278家;2023年以來全省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4253家、同比增長52%。圖為11月16日,樸津智能產品制造中心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對智能機器人進行組裝、調試等工作。作為一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樸津智能以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標準要求,迭代完善樸津智能AMR參考架構、產品平臺與功能模塊,突破AMR感知融合、決策控制、場景應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系統推動“數云·智端·C場景”的商業模式,積極踐行“讓AMR替代人類簡單重復的勞動”的企業愿景。目前,國汽樸津智能科技(安慶)有限公司擁有員工189人,研發人員占比70%以上,公司成立兩年多,已構建了三大平臺,開發了十余款智能機器人產品。

11月16日,樸津智能產品制造中心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對智能機器人進行組裝、調試等工作。劉煒鑫 攝

  科產融合發展“欣欣向榮”。集成電路等4個領域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居全國第3位。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持續增長。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超52.7萬輛、居全國第7位;汽車出口57萬輛,占全國的18.3%,自主品牌出口全國第1。今年1-9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60.6萬輛,同比增長76.6%,占比全國9.6%;汽車出口82.2萬輛,同比增長78%,占比全國24.3%,全國出口每4輛汽車中就有1輛“安徽造”。圖為蔚來汽車,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一大代表,蔚來汽車自2014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通過提供高性能智能電動汽車與極致用戶體驗,為用戶創造愉悅的生活方式。經過八年多的積淀,蔚來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智能電動車企之一。

蔚來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智能電動車企之一。 資料圖

  制造強省:“皖美”制造競逐新賽道

  強省之要,在于制造。近年來,安徽以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戰略支撐,加快構建萬千億產業體系。2022年,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綠色食品、現代化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屬、優質鋼材、智能家電(居)、橡塑制品、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紡織服裝等15個產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圖為中環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鳳臺光伏產業基地項目生產車間,該公司聚焦高端光伏制造業,其在鳳臺的光伏產業基地設計14GW先進組件和30GW n-TOPCon電池的產能,項目全面建成后,年產值擬達440億元,擬提供就業崗位約6000個。

中環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鳳臺光伏產業基地項目生產車間。 李軼晗攝

  “點—線—面”分級分類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點”上支持龍頭企業打造“數字領航”企業,“線”上突出“龍頭企業+產業鏈”輻射推廣,“面”上開展“一區一業一樣板”試點促進整體數字化轉型。目前,安徽已累計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4.4萬臺,培育數字化車間1060個、智能工廠216個,8家企業、20個場景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優秀場景,打造世界“燈塔工廠”4個、居全國第3位。圖為位于鳳臺的安徽坤泰車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兩個月前,該公司首款集成式雙電機混合動力(DHT)變速箱正式下線,首發服務客戶為奇瑞汽車。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道,為滿足年產需求,公司要求生產線上的110個工位高效工作,生產線整體自動化率可達75%,每道工序在各工位停留時間不得超過93秒。

鳳臺的安徽坤泰車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械臂正高效作業。李軼晗 攝

  我省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大力實施汽車“首位產業”培育工程,推動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發展,2022年汽車全產業鏈產值超過5000億元;2023年1—9月,全省汽車產量169.9萬輛,同比增長30.7%,新能源汽車產量61.5萬輛,同比增長75.2%。圖為位于銅陵的得壹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一期已具備了5吉瓦時的設備能力,項目投產后,可裝備10萬輛新能源汽車,實現40億的(年)產值。

得壹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一期已具備了5吉瓦時的設備能力,項目投產后,可裝備10萬輛新能源汽車,實現40億的(年)產值。 劉煒鑫 攝

  農業強省:安徽要強,農業必須強

  數字賦能是實現跨越提升的必由之路。安徽加快推進數字鄉村“5+8”試點建設,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居全國第4位,生產數字化水平居全國第1位。圖為有機地標(樅陽)生態農業產業園,園區全域使用自研智慧農業數據傳感分析系統——“神農大腦”。園區通過應用物聯網設備開展標準化生產管理,建立數字化農業模型,用大數據精耕農業,實現農資、人員、成本、設備、農事、收成等精準管理。

航拍產業園羊肚菌種植自動升棚系統。 劉煒鑫 攝

  9月23日,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蕪湖舉辦。省委書記韓俊在致辭中說,安徽要加快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扎實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此前,7月21日舉行的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同樣聚焦這篇“大文章”,要求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和“大廚房”。圖為位于亳州市利辛縣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正創建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搭建支撐企業和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繁體系,開展聯農帶戶機制,建設牛凍精、胚胎實驗室和肉牛精準營養第三方實驗室,進一步提升“牛效益”制品。

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養牛場里每頭牛都有“身份編號”,每頭相關信息都會編號記錄,方便進行追溯。 李軼晗 攝

  農產品加工業突飛猛進,安徽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486個,產值達1204.4億元,滬蘇浙銷售額達598.5億元。同時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推動全省綠色食品產業跨上新臺階,十大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1萬億元。圖為位于淮南市的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是一家集預制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創新型企業,目前,該公司已在上海、淮南兩地設立了食品研發團隊,其預制菜產品淮南牛肉湯主原料(牛肉、千張、粉絲、豆餅等)都集采于淮南本地,帶動了當地近3萬頭黃牛的養殖。

淮南市的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人正趕制淮南牛肉湯預制菜訂單。 李軼晗 攝

  鄉村風貌、鄉村風情、鄉村風物、鄉村風味,也在不斷增添鄉村旅游的底色。鄉村新業態蓬勃發展,2022年全省農產品上行網絡銷售額達到千億規模,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達2.3億人次,營業收入達900.9億元。圖為安徽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犁橋村,因其夜景的瑰麗璀璨,被譽為“安徽版大唐不夜城”。

犁橋水鎮流光溢彩醉游人。 劉煒鑫 攝

  生態強省:從身披“綠衣”,到內含“綠意”

  安徽持續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2022年,全省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比2015年首次監測時下降1/3,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到81.8%。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6.1%,劣Ⅴ類斷面全面清零,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4.8%,巢湖水質穩中向好、藍藻密度達10年最低值,新安江(黃山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森林覆蓋率提升到30.22%,超過區域生態狀況良好的國際公認標準生物多樣性持續改善,揚子鱷等珍稀瀕危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江豚魚躍長江、東方白鸛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動再現。圖為位于巢湖邊的肥東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目前,該生態濕地日凈化南淝河水量約為60萬m3,占南淝河年入巢湖水量的55%,消減氮磷入湖污染30%、出水水質在Ⅲ類以上,有效促進南淝河水質穩定達標。濕地一至三期范圍內共調查到鳥類117種,新增54種;調查到魚類64種,新增28種。目前濕地內水下有魚、水中有草、水上有鳥,宛如一幅優美的自然生態畫卷。

空中俯瞰肥東十八聯圩生態濕地。 趙艾凌 攝

  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科技和產業支撐。我省聚焦新能源、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塊,突出“雙招雙引”“培育壯大”兩大路徑,推動產業加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光伏產業集群、先進環保產業集群、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綜合性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累計組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省級創新平臺17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項目落地共434個,總投資額3992.39億元。圖為位于滁州的安徽邑晟新能源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生物柴油生產、副產甘油的生產等,擁有全國領先的加氫工藝技術。據介紹,生物柴油可以減少汽車尾氣中二氧化碳、硫化物和芳烴等有毒物質的排放,并且比礦物柴油燃燒更充分,有利于安全運輸和儲存。

  全省12個地級城市入選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居全國第2位;8個縣(市)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總數居全國第3位。建設美麗鄉村1.18萬個,新增城市綠地2億平方米、城市綠道5000公里,推門見綠、開窗見景正在變為現實。安徽人民的人居環境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圖為位于蕪湖市鏡湖區的勝利渠水系公園,據悉,此前這里曾是老舊菜市,路面衛生差,地下底泥積,還暗存沼氣隱患。2022年,勝利渠活水保質項目全面完成,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城市品質不斷提升,碧水清流美景在鏡湖再現。

  人才強省: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截至2022年底,安徽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477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49.7萬;技能人才總量達665.6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6.4萬。圖為蕪湖市人才發展集團董事長楊少華向記者介紹該集團深化“紫云英人才計劃”的經驗做法。在“紫云英花開,蕪湖等你來”的城市口號感召下,自2021年以來,蕪湖市新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67個、領軍人才671人、高端人才5591人、大學生17.55萬人,人才總量達108萬人。其中,招引大學生數量從2020年1.6萬人,增長到2021年3.3萬人、2022年6.7萬人,實現逐年翻番。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我省持續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博士后流動站76個,工作站140個,實踐基地472個,累計招收博士后8700多名,涵蓋了理、工、農、醫、社會科學等主要一級學科和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我省經濟社會主要領域。圖為位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強磁場科學中心,2012年回國的張欣,正結合自身醫學與生物學研究背景,依托研究院最先進的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與工程組精誠合作,推進強光磁項目研究。目前,她的團隊已搭建起全球首個≥20T強磁場生物學綜合研究平臺,首次發現人體細胞紡錘體在強磁場下的取向轉變。

  教育強省:建更好學校 育棟梁之才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安徽在全國率先實施“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五大行動。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野寨中學,是全國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護陵的中學。每年開學典禮,定在9月3日,以期在校學子賡續抗戰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勿忘先烈,鐫刻理想,為國成才,不負韶華。2023年秋季學期開學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的20名同學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

野寨中學教學樓。趙艾凌 攝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截至2022年底,全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8.2%,義務教育鞏固率97.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3.5%,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深入實施安心托幼、老有所學等暖民心行動,推進化解群眾急難愁盼。截至目前,9510所幼兒園提供延時服務,解決了64.51萬幼兒托育難、入園難、接娃難的問題,全省參與學習教育活動的老年人總數已達215萬人。圖為11月15日,銅陵市人民小學內,書聲瑯瑯,同學們正專心聽講、學習課業知識,作為安徽省唯一入選教育部在12個省市區建立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城市,銅陵將德智體美勞“五大行動”與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一體推進,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以建立高水平、高質量基礎教育為目標,成功開啟“五育并舉”全面育人新格局。

  文化強省:文化潤心 文旅融合

  安徽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近年來,安徽統籌推進文藝創作生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現代文化產業、文物保護利用、非遺保護傳承、文化交流傳播“六大體系”,加快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撐和重要力量。圖為在淮南豆腐主題文化園,學生體驗磨豆漿、濾豆渣、鹵水點豆腐的過程。據悉,作為安徽省科普教育實踐基地,該文化園有傳統豆腐制作技藝體驗、國學講堂、手工豆腐餃體驗、手工豆畫等20余個研學項目。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省累計建成“城市閱讀空間”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691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1.76萬個,覆蓋率提高到99%。群眾性活動豐富多彩。圖為蒙城圖書館,該館全年無休,免費向公眾開放。開館3個年頭,已有藏書60萬冊,數字資源35T,閱覽座席1000個,日均接待讀者達2600余人次,已是當地的公共文化標志,也成了市民休閑打卡地。

讀者在安徽省蒙城縣圖書館天梯書架旁閱讀書籍。 李軼晗 攝

  博物館是人類記憶的守護者,保存著人類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精髓,隨著公眾對博物館的熱情持續升溫,博物館的功能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館總數達235家(全國第10),安徽博物院獲評“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全國3家)。省文化館新館和省非遺館即將開建。圖為位于壽縣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范圍內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建筑面積15510平方米,珍藏國家一級文物230件(套)、三級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館藏可移動文物和標本10000余件(套),是中國唯一一家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近年來,安徽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進展有序,戲劇作品量質齊升。近三年新創30部大戲、60個小戲。黃梅戲《不朽的驕楊》等10部戲劇入選全國“百年百部”工程,舞劇《石榴花開》、黃梅戲《獻船》榮獲國家級獎項。舞臺展演成果豐碩。話劇《爐火照天地》、民族歌劇《風雪大別山》、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等多部作品參加全國重大展演。創新組織安徽省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展演,遴選徽劇《劉銘傳》等10部精品劇目在合肥展演。演出活動精彩喜慶。舉辦第九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現場觀演近2萬人次,線上觀演246萬人次。組織演藝進基層、進景區、進街區、進商文旅綜合體等活動2.2萬余場,深受群眾好評。圖為黃梅戲傳統小戲《戲牡丹》演出劇照。

  隨著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費日趨活躍,文旅產業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21年、2022年,全省文旅項目分別完成投資1286億元、1395億元,同比增長10.2%、8.5%。今年1-8月份,全省簽約、開工、投產項目1759個。5A級景區增至12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5家、國家級休閑街區6家。創新開展“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費季,參與人數4765萬,發放文旅消費券3億元,撬動文旅消費22億元。圖為2023年9月26日開園的駱崗中央公園,由合肥老駱崗機場改建而成,作為世界最大城市公園,這里建有38個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城市展園。據悉,國慶期間,駱崗公園8天接待游客225萬人次。

2023年9月26日,航拍駱崗公園信標塔和航站樓。 劉玉才 攝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水县| 兰考县| 临沂市| 屯门区| 常熟市| 巨野县| 辽宁省| 新田县| 明星| 宜丰县| 湘潭市| 西贡区| 苏尼特右旗| 宜丰县| 开原市| 贺州市| 绥德县| 民勤县| 金川县| 双辽市| 新疆| 余庆县| 卓尼县| 蓝山县| 许昌县| 新宾| 高雄市| 汽车| 新巴尔虎右旗| 顺平县| 东辽县| 临澧县| 哈巴河县| 海林市| 贺兰县| 梨树县| 驻马店市| 芜湖县| 策勒县| 青浦区|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