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省政府同意,省林業局近日印發《安徽省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安徽省將實行濕地總量管控,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健全濕地生態補償機制。至2025 年,全省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至2030年,安徽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7%。
■2025年安徽省濕地保護率達55%
安徽省境內地貌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復雜,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是我國濕地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濕地總面積為160.37 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85%。
截至2022 年底,全省濕地保護率達51.8%,我省已初步建成以重要濕地為主體,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小區和其他保護形式相結合的,規模適度、布局合理、類型多樣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但濕地功能退化現象依舊存在,侵占填埋時有發生,安徽濕地依然面臨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健全,水位調控機制存在空、濕地保護模式單一等挑戰。
《安徽省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統籌安徽省濕地分布特征和保護現狀,將全省濕地劃分為“長江流域濕地區”、“淮河流域濕地區”、“新安江流域濕地區”三個區域布局濕地保護修復任務,明確發展定位,主攻方向。
根據規劃,我省將實行濕地總量管控,至2025 年,全省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將濕地管控目標層層分解到各市、縣(區),明確濕地的面積和邊界。至2030 年,全省濕地面積總量不減少,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我省將細化落實濕地分級管理體系,有序發布省級重要濕地、一般濕地名錄。至2025年,發布第二批省級重要濕地名錄,所有縣(市、區)發布一般濕地名錄,濕地保護率達到55%。至2030 年,安徽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7%。
■實行巢湖、升金湖等重要濕地綜合治理
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是規劃的重點任務之一。規劃明確,至2025 年,持續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逐步恢復受損濕地生態功能。開展湖泊水面濕地修復、水禽棲息地修復、退田還湖等濕地修復工程,擬修復濕地面積2.67 萬公頃;至2030 年,持續保護和修復濕地生態環境,保持濕地修復效果,增強濕地固碳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濕地生態空間服務功能。
我省將制定濕地修復績效評價標準,組織開展濕地修復工程的績效評價;建立濕地修復公示制度,重要濕地修復完成后,經驗收合格后要依法公開修復情況,強化濕地修復成效監督,加強濕地修復后期管理和動態監測,根據需要組織開展修復效果后評價。
具體來說,針對河流和湖泊水面濕地,我省將結合安徽省河湖長制度和河道清水廊道構建工程,根據河道水質目標和水環境容量,對河道匯水區域內各種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控制,為河道生態系統恢復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通過生態留白、設置禁入區、生態隔離設施等措施,減少不必要的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原生地、繁殖地和越冬地等。我省將實施巢湖、龍感湖、升金湖、南漪湖、白蕩湖等重要河湖濕地綜合治理。
規劃還明確,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可建設以調節小氣候和美化環境為主要功能的小微濕地。通過濕地植被恢復、水生態修復、濕地小品和科普宣教設施建設,改善人口聚集區生態環境,滿足市民就近休閑游憩的需求。
■健全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規劃,至2025 年,建立健全安徽省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受益區與生態保護區、流域上下游建立橫向補償關系。至2030 年,全省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運轉有序,濕地保護工作邁入新階段。
濕地水位影響濕地生態系統,我省將建立濕地水位調控機制,統籌協調濕地區域或流域內水資源平衡,保障濕地保護的生態用水需求。未來,將依據濕地主體功能定位和不同利用方式對濕地水位的需求差異,采取季節性的水位調控方式,建立濕地生態補水、水位調控機制。規劃明確,全省各級水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應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合理滿足生態需水。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