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大量中國建設者遠赴海外,夜以繼日埋頭苦干,為 “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其中就有安徽青年馬伏強的身影。10多年時間里,他的足跡印刻在多個非洲國家的廣袤國土和異域山川之上。
想打電話的時候就可以打電話了
馬伏強來自中徽建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隸屬于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CCS),系CCS旗下一家專業級支撐服務各大通信運營商、企業客戶、政府機構及社會公眾客戶的上市企業,作為新一代綜合智慧總包服務商,長期致力于服務通信、信息化、電力、新基建(5G、數據中心)等業務,提供多行業的智能產品及服務。
2008年馬伏強前往埃塞俄比亞參與通信基礎工程建設,“路很不好走。”這是馬伏強至今還記得的場景,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下了飛機后,到項目部所在地只有數百里的路程,但是他們開車整整開了三天才抵達。
在埃塞爾比亞呆了將近一年,馬伏強才慢慢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和飲食,“不缺肉,不過蔬菜品種很少。”馬伏強回憶說,基本上只能買到土豆、洋蔥、西紅柿等少數幾種蔬菜,而且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
雖然條件艱苦,不過建設仍舊如火如荼地進行。馬伏強剛到的時候,哪怕是有手機卻沒有信號,想要打電話回家得走很遠的路,在一個類似電話局的地方,插電話卡打模擬電話。而當他離開的時候,經過他和同事們的辛勤建設,當地通信網絡逐步完善,“只要有手機,想打電話的時候就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了。”
村民們自發幫忙搬百公斤材料
從埃塞爾比亞離開后,馬伏強和同事們先后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剛果(布)、安哥拉、幾內亞、布基納法索和加納,主要參與當地通信基礎工程建設,“在國內打電話、上網沖浪都是很普通的事,很難想象在非洲有些地方,這些事對當地人來說可能都是‘奢望’。”
因此在進行建設的時候,馬伏強和同事們受到了當地居民的大力歡迎,他也多次被當地居民的淳樸和熱心而感動,“在幾內亞一個村子建設基站的時候,當地沒有路,我們的塔材距離基坑還有一公里左右的距離,一時搬不過去。”馬伏強說,得知這一情況后,村子里的人自發前來,合力將百公斤的塔材搬了過去,這才保障基站順利完工。
“很多地方建設完成后,居民看可以上網可以打電話了,都非常感謝我們,要殺羊請我們吃飯,很是隆重。”馬伏強說,也正是看到自己的工作為居民帶來了便利,他和同事們就時常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也有成就感,并堅定了繼續在非洲奉獻的念頭。
此外在建設過程中,馬伏強和同事們還會幫助當地培養更多的適應現代工程建設的技術工人,把更好的技術、更好的理念帶給他們,讓他們能夠操作更先進的設備,以最新的技術來去建設自己的家園。
不斷創新轉型全方位參與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馬伏強看到越來越多的中方企業參與到非洲建設中,也強烈地感受到公司隨著國家政策的腳步,不斷實現著轉型與創新,更全方位地參與到非洲建設中,助力非洲實現逐步繁榮。
“以往公司在各國主要是從事傳統的通信項目建設,如今項目范圍也是在不斷拓展。”馬伏強表示,目前公司在電力、智能化、光伏等方面都有業務涉及,但無論是哪一項業務,都是在全心全意服務于非洲建設。
此前在幾內亞,馬伏強和公司參與建設了幾內亞國家光纜骨干網項目,該項目是中幾合作的最大電信類項目,全長4352公里,項目建設將加速幾內亞的經濟發展地區在衛生、教育、環境以及管理領域實現技術革命。同時該項目是非地區光纖骨干網互聯互通工程的起始點,也是“智慧非洲聯盟”中連通非各國信息溝通的重要橋梁。
“有五金店不用從國內帶工具了”
“除了企業,越來越多的中國普通人也來到了非洲,以各種形式助力當地經濟繁榮發展。”馬伏強說,比如自己現在能吃到的蔬菜再也不僅僅只是土豆、洋蔥、西紅柿了,“有人從國內來這里租賃土地,建立了一個又一個農場,想吃什么蔬菜就都可以吃到了。”
更讓馬伏強深有感觸的是,之前每次回國再到非洲來的時候,他和同事們都會帶著一些施工中的工器具及蚊帳等生活用品,“因為當地沒有這些東西,干活時又需要,不自己帶的話,只能從國內寄過來。”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很多商人“跟著企業走”,也將一些五金店、日用品超市、中餐館等開到了海外,真正實現了共商共建共享。
在馬伏強看來,正是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多的海外項目提高了中徽建等中方企業在海外的影響力,也給了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更多的成長機會,“國家的政策、公司給的平臺,給我一個施展個人才能的機會,是很難得的機遇。”馬伏強說,工作過程中也收獲了當地人的友誼,而未來自己也愿意和公司一起,和其他中方企業一起,繼續為非洲繁榮貢獻力量。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