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群里的楊老師
◎楊靜
廈門的杰萍在群里發信息說:“楊老師和師母一起來廈門啦!”
楊老師是我們高中的班主任,今年剛退休,杰萍邀請了好多次終于促成了這次廈門游。她帶楊老師游鼓浪嶼、吃海鮮,照片發在同學群里,一時,分布天南地北的同學紛紛邀約:“楊老師,到我這里玩!”
楊老師就在同學群里。在群的43人中,網名“香樟”的楊老師也是唯一“混”在我們這個同學群的老師。
“香樟”教語文的,二十多年前,正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語文雖重要,卻并不吃香。從高一開始,學校將各區縣初中簡拔來的學生分在重點班,著重在數理化上下工夫。楊老師以語文老師任重點一班的班主任,可真是不容易。
我那時也是頗愛物理的,但第一次入學考試才53分,幾乎全員不及格,大家一時情緒低落……
楊老師站在講臺邊,身形微胖,笑瞇瞇攤開雙手,突然伸出一只手的小指頭,作彈奏狀,然后發問:“貝多芬是著名鋼琴家,可他從來不用這根手指彈琴,有誰知道為什么?”
大家一時愣住,以為是個什么新鮮知識點,紛紛給出多種猜測,楊老師笑著搖頭……然后“香樟”哈哈大笑,揮舞著手指:“因為這個手指頭是我的呀!”時隔多年,那一幕如在眼前,雖只是一個小笑話,但楊老師那種溫和的神態、不急不緩的語氣,給了剛剛離家且遭遇分數打擊的孩子們極大安慰。
楊老師的溫暖不僅在課堂,更多的是在課外。那時學校鉚著勁盯“成績”,每周只放半天假,每月放兩天,嚴格管理出入,很多孩子由于離家遠,一月才有機會回家一次。初次離家,分數又不佳,杰萍雖然是個大個子,但一回到宿舍忍不住哭起來。
楊老師聽說了,就把想家厲害的孩子輪流召集到他家吃餃子。親自下廚,蘿卜豬肉餡的餃子一吃上,大家立刻笑了。那是1993年,高中教師的工資每月不過三五百,餃子制作費時,班主任課業繁忙,能抽空做一頓餃子,殊為不易。
二十多年過去,班上多數專攻“數理化”,有些成了物理的、工學的、材料的、生物的博士,但大家最喜歡的老師,仍是語文楊老師。每有同學回老家,自然要去找楊老師搓一頓。雖然大家有心請客,往往是楊老師大手一揮,一句“家里吃”就把大家攔住了。每次都燒一大桌菜,蘿卜豬肉餡的餃子是標配,老師說那是家鄉的味道,離家許久總要吃一頓餃子才舒坦……
上學時,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晨跑,楊老師總會準時和大家一起,或許是學校的操場容納不下,又或許是想帶我們出校門透透氣。楊老師帶大家到馬路上跑步,清晨的街道安靜,一抹陽光透出來,大家迎著光,整齊劃一的腳步聲,傳遞出蓬勃生長的力量。
楊老師一直愛運動,近年迷上騎行,時時拍照在群里分享他騎行經歷,比如騎車去山里采茶,到逍遙鎮喝胡辣湯啦……大家紛紛表示羨慕,也以此聊解思鄉之情。
楊老師更像是大家共同的朋友,高中之后到大學,畢業后分布天南海北,后來建了微信同學群,自然而然把楊老師拉了進來。楊老師化名“香樟”,因為在校帶課,白天多數時間只在群里潛水,只有晚上或周末,大家七嘴八舌討論生活和社會問題,楊老師也會興致勃勃的發言,跟大家開著玩笑,見證各個同學工作與生活的變化,也跟大家說說學校的發展和趣事。
杰萍從武漢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廈門,今夏她大女兒考上哈工大,楊老師赴廈門之約,除了旅游,更是對學生的孩子表達由衷祝賀。
楊老師只教了我一年語文。那時高二文理分科,我和另一名同學去了文科班,原班級則就地轉為理科班。沒有跟隨楊老師學滿三年,至今,頗感遺憾。
來世還做您的學生
◎汪樹明
1981年秋,我考入運河中學,唐老師任我班語文老師。我是語文課代表,唐老師自然對我更加偏愛。作文一向是我的強項,第一次參加記敘文大賽,得了一等獎,作文課上,他多次評講我的作文;課后,精心輔導我參加縣作文比賽,當捧回獎狀,我也成了校內“名人”。暑假前,他特地從學校圖書館為我挑來《紅與黑》《呼嘯山莊》《簡愛》等中外名著,讓我帶回家閱讀。為培養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他經常給我“開小灶”。有一次,我在上體育課,他從街上回來,看山羊交易市場很是熱鬧,就讓我去看看,并寫篇日記。我看后寫道“蠕動著羊群像天上的白云在浮動”,他閱后連夸好。他手把手教我,辦起全校第一份文學手抄報《春筍報》。
在運中短暫的三個學期中,我與唐老師結下了深厚情誼。課堂上,我們是師生。課后,我們是兄弟。他如哥哥一樣待我。那時,都是蒸飯,中午學校供應菜湯,一班一大桶,一周一頓豆腐湯,一頓肥肉湯。教職工食堂有菜有飯,但不對學生出售。每次大考前后,唐老師總把我叫到他宿舍,為我打來一份“教師菜”。星期天,我倆一起包餃子,沒有搟面杖,不會做餃皮,他用酒瓶把面搟薄,我就用熱水瓶蓋子按出圓圓的餃皮。一頓餃子,煮出了我們濃濃的兄弟情。那些年的春節,同學間流行互贈年畫,他精心挑選一幅竹圖,寫上祝福語送給我。他從運河中學調往縣二中時,我和他一人一輛自行車,將他的行李拖到響水。中午,我們倆在路邊小店,買了兩碗餛飩,邊吃邊笑。
1984年10月份,縣廣播站招聘專職通訊報道員,我得知此消息后,興奮地報了名。唐老師為我找來《新聞寫作》一書,利用晚自習后的時間為我輔導新聞寫作知識,教我寫出第一篇新聞稿,使我順利地走上“記者”路,成為報社、電臺的供稿人。我考上縣廣播站離開復習班時,唐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走上社會了,要學會為人處事。”他問我走前,與任課老師打了招呼沒有,我說還有一個老師沒找到。他說:“你來不及,我來替你與他打招呼”。這么多年來,雖然遭遇下崗、失業等,但因有唐老師授我的一技之長,我一直在政府、機關從事文秘工作,也為自己寫作創造了便利條件。
誰也沒有料到,1988年夏,癌癥纏上了我的恩師,僅僅幾個月時間,33歲的唐老師便抱憾而去。此前,他正雄心勃勃地準備創作一部長篇小說。
現在,憶起與老師的相處的日子,心中充滿了溫暖、甜蜜、感恩。想到與老師陰陽兩隔,我不禁潸然淚下。前天,我路過母校,望一眼老師住過的地方,禁不住淚水漣漣,耳邊又響起唐老師為我們講解課文的聲音,又仿佛看到他點評我習作的笑容。
唐老師,如果真的有來世,我還愿意做您的學生。
講臺上的你們
◎冬晴
一輩子,會經歷多少老師?
遇過兩個美術老師,一個教油畫,一個教水墨。教油畫的姓古,人都已經結婚,浪子氣質不改。喜歡穿肥大的牛仔,里面滿滿裝進四季的風。耳邊一撮白發,幽蘭一般,不知道是天生的還是后天故意染的。
他一直認為自己很帥。可是別人不敢茍同。男生們不大喜歡他,因為他講課完畢喜歡擠坐在女生的長凳上歇腳。因為女生多半體格嬌小,有剩余空間可借給他一歇。但男生們不這樣認為。男生們像一群村狗虎視眈眈另一條路過村莊的野狗,惟恐它在此流下味道。
大冬天,小半夜,他從畫室出來,穿過女生宿舍樓下的巷子,回巢穴。寂寞冬夜,寂寞的腳步聲里,他一路高歌,歌聲在寒氣里抖成哀號。
畢業之后,一直未再見過。偶爾看畫展,會想起一身油彩的古老師。我們那時身居小縣城,沒見過大世面,不欣賞油畫,喜歡水墨。
教水墨的老師穿衣服規矩得像過年的父親。穿西服肯定打領帶配黑皮鞋,穿休閑裝肯定把拉鏈拉到襯衫第二粒扣子位置。頭發三七開,梳得齊齊整整,但絕不到狗舔程度。
他教我們畫黃瓜架子上的黃瓜,藤蔓牽連,古意而饒有野趣。我們看著他在畫板上筆走龍蛇,也紛紛舞筆弄墨,匍匐進農家的瓜架下,享受一紙的蔭涼。
畢業后,有一次同學碰面,說起教水墨的那位老師,竟然已經生病離世。他才四十幾歲,正是筆墨正旺盛的時候。一時,眾皆唏噓,悵然不已。
還有一位女老師,姓焦,總喜歡把頭發燙成方便面一樣。她生得嬌小,身手敏捷,人也精明好強。大夏天上課,穿無袖衫。這個也可接受,無袖,能突出手臂的纖長,愛美從來無罪。問題是,她竟在高高的講臺前方,動輒翻轉胳膊朝上,暴露腋下好大一片非洲草原。我們不敢看,只好羞澀低頭。
很不幸,我曾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沒能及格,被焦女俠逮到,補考。補考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勝過夏天暴露腋下草原。監考的是焦女俠,她看見我,很是詫異:你怎么來了?你的成績一直不錯啊。
教現代漢語的老師,起先一位,每上課,仰面看天花板,不看我們。太好啦,傳小紙條,睡大覺,看《讀者》《知音》,聽音樂,甚至最后幾排的弓腰偷偷溜出教室外面去。到下課,老師終于放下脖子來,一低頭,嘴角堆著吐沫,我們紛紛偽裝成聽話的小羊羔。
后來換一位年輕的,瘦骨伶仃,每上課前必站教室門口抽完最后一口煙。聽他的課,最怕坐第一排,一身的煙騷味。他教現代漢語,好像是上輩子的眼神,又空又遠,悠悠長長地講,沒有高潮,沒有重點,永遠像是中午飯吃的是前天晚上剩的菜。
現代漢語,一直就那么枯燥著,枯燥到畢業。
“小冬晴,手掌伸出來,一二三四五……”是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老師,用柳條抽我手掌心。我回家玩瘋了,忘記做家庭作業。
多少年過去,再想起這些過去的老師,只是覺得他們可愛,已經了無怨意。
感謝老師,感謝講臺上的你們。當有一天,我走上講臺,就理解了你們的普通,你們的潦草,你們的慈祥,你們的枯燥,你們的寂寞……你們在光環籠罩的背后,那些庸常平淡的部分。我都理解,并且一樣歡喜。
你們也是普通人,只是站在講臺上。
這世界有那么多老師
◎大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般的翻譯都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然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我倒覺得,三人可以理解為眾,行可以理解為行為。這樣,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只要你看到有幾個人在一起干著什么事,其中就必然能找出來能當我老師的人。
孔子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是老師這個行業的鼻祖、祖師爺,但是從他的眼中看出去,人人都可以當他的老師,因為接下來他就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為什么老師這么多?因為看到你好的地方我可以學習你,這是正面的老師;看到你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注意避免也這樣,這是反面的老師。其實,這個世界哪有完美或者“完丑”的人呢?人人都是“善”和“不善”混合成的綜合體。也就是說,每個人對于孔子來說,都是老師,而且同時是正面的和反面的老師。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也是承認處處有老師。所謂世事,所謂人情,都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發生的。魯濱遜獨自在荒島上,就不會有什么世事和人情。一互動,世事和人情就出來了。這些世事和人情,都是值得研究的學問、值得學習的文章。怎么研究、怎么學習?無非是觀察別人的言行舉止,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時候,不但他人是自己的老師,連自己也變成了自己的老師。世界上所有的自學,都是自己當自己的老師。
如果說孔子和曹雪芹對老師的思考還局限于人,那么現代科學已經自覺地將范圍擴大到物了。人類科技史上,仿生學的發明簡直不要太多,學習的對象從動物到植物各種各樣,多到我都懶得舉例子了。
“這世界有那么多人”,但最重要的是,“這世界有那么個人”。這世界有那么多老師,最重要的老師是誰?
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都是親人,他們有出場順序的先后,但是重要性方面我無法區別,只能并列。
最先出場的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一個三代同堂家庭,父母和爺爺奶奶共同引領我長大。如果強行區分的話,父母合起來扮演的是嚴父的角色,從他們那兒我學到的是質疑權威的精神;爺爺奶奶合起來扮演的是慈母的角色,從他們那兒我學到的是被愛的安全感。
接著,從戀愛中,我學到了放棄和妥協。
現在,從父親的角色中,我學到的是耐心、自省和無條件的愛。
我把親人們當作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似乎暗含了一種價值觀:人的品性鍛造比知識構造更重要。這種價值觀可能源于我是一名文科生,而中國傳統文化又特別偏重于修身,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修身的放大版而已。在《禮記·大學》中,屬于理工科范疇的“格物致知”,被置于修身預備階段的最底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習慣了科技改變生活的現代人至此可能會陷入苦思:對于個人的成長來說,優化性格和增長知識,到底誰更重要?推而廣之,對于社會的進步來說,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到底誰更重要?
想找到答案,首先要找到一個老師。
【本期策劃】老師們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3-09-11 09:18:13
同學群里的楊老師
◎楊靜
廈門的杰萍在群里發信息說:“楊老師和師母一起來廈門啦!”
楊老師是我們高中的班主任,今年剛退休,杰萍邀請了好多次終于促成了這次廈門游。她帶楊老師游鼓浪嶼、吃海鮮,照片發在同學群里,一時,分布天南地北的同學紛紛邀約:“楊老師,到我這里玩!”
楊老師就在同學群里。在群的43人中,網名“香樟”的楊老師也是唯一“混”在我們這個同學群的老師。
“香樟”教語文的,二十多年前,正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語文雖重要,卻并不吃香。從高一開始,學校將各區縣初中簡拔來的學生分在重點班,著重在數理化上下工夫。楊老師以語文老師任重點一班的班主任,可真是不容易。
我那時也是頗愛物理的,但第一次入學考試才53分,幾乎全員不及格,大家一時情緒低落……
楊老師站在講臺邊,身形微胖,笑瞇瞇攤開雙手,突然伸出一只手的小指頭,作彈奏狀,然后發問:“貝多芬是著名鋼琴家,可他從來不用這根手指彈琴,有誰知道為什么?”
大家一時愣住,以為是個什么新鮮知識點,紛紛給出多種猜測,楊老師笑著搖頭……然后“香樟”哈哈大笑,揮舞著手指:“因為這個手指頭是我的呀!”時隔多年,那一幕如在眼前,雖只是一個小笑話,但楊老師那種溫和的神態、不急不緩的語氣,給了剛剛離家且遭遇分數打擊的孩子們極大安慰。
楊老師的溫暖不僅在課堂,更多的是在課外。那時學校鉚著勁盯“成績”,每周只放半天假,每月放兩天,嚴格管理出入,很多孩子由于離家遠,一月才有機會回家一次。初次離家,分數又不佳,杰萍雖然是個大個子,但一回到宿舍忍不住哭起來。
楊老師聽說了,就把想家厲害的孩子輪流召集到他家吃餃子。親自下廚,蘿卜豬肉餡的餃子一吃上,大家立刻笑了。那是1993年,高中教師的工資每月不過三五百,餃子制作費時,班主任課業繁忙,能抽空做一頓餃子,殊為不易。
二十多年過去,班上多數專攻“數理化”,有些成了物理的、工學的、材料的、生物的博士,但大家最喜歡的老師,仍是語文楊老師。每有同學回老家,自然要去找楊老師搓一頓。雖然大家有心請客,往往是楊老師大手一揮,一句“家里吃”就把大家攔住了。每次都燒一大桌菜,蘿卜豬肉餡的餃子是標配,老師說那是家鄉的味道,離家許久總要吃一頓餃子才舒坦……
上學時,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晨跑,楊老師總會準時和大家一起,或許是學校的操場容納不下,又或許是想帶我們出校門透透氣。楊老師帶大家到馬路上跑步,清晨的街道安靜,一抹陽光透出來,大家迎著光,整齊劃一的腳步聲,傳遞出蓬勃生長的力量。
楊老師一直愛運動,近年迷上騎行,時時拍照在群里分享他騎行經歷,比如騎車去山里采茶,到逍遙鎮喝胡辣湯啦……大家紛紛表示羨慕,也以此聊解思鄉之情。
楊老師更像是大家共同的朋友,高中之后到大學,畢業后分布天南海北,后來建了微信同學群,自然而然把楊老師拉了進來。楊老師化名“香樟”,因為在校帶課,白天多數時間只在群里潛水,只有晚上或周末,大家七嘴八舌討論生活和社會問題,楊老師也會興致勃勃的發言,跟大家開著玩笑,見證各個同學工作與生活的變化,也跟大家說說學校的發展和趣事。
杰萍從武漢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廈門,今夏她大女兒考上哈工大,楊老師赴廈門之約,除了旅游,更是對學生的孩子表達由衷祝賀。
楊老師只教了我一年語文。那時高二文理分科,我和另一名同學去了文科班,原班級則就地轉為理科班。沒有跟隨楊老師學滿三年,至今,頗感遺憾。
來世還做您的學生
◎汪樹明
1981年秋,我考入運河中學,唐老師任我班語文老師。我是語文課代表,唐老師自然對我更加偏愛。作文一向是我的強項,第一次參加記敘文大賽,得了一等獎,作文課上,他多次評講我的作文;課后,精心輔導我參加縣作文比賽,當捧回獎狀,我也成了校內“名人”。暑假前,他特地從學校圖書館為我挑來《紅與黑》《呼嘯山莊》《簡愛》等中外名著,讓我帶回家閱讀。為培養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他經常給我“開小灶”。有一次,我在上體育課,他從街上回來,看山羊交易市場很是熱鬧,就讓我去看看,并寫篇日記。我看后寫道“蠕動著羊群像天上的白云在浮動”,他閱后連夸好。他手把手教我,辦起全校第一份文學手抄報《春筍報》。
在運中短暫的三個學期中,我與唐老師結下了深厚情誼。課堂上,我們是師生。課后,我們是兄弟。他如哥哥一樣待我。那時,都是蒸飯,中午學校供應菜湯,一班一大桶,一周一頓豆腐湯,一頓肥肉湯。教職工食堂有菜有飯,但不對學生出售。每次大考前后,唐老師總把我叫到他宿舍,為我打來一份“教師菜”。星期天,我倆一起包餃子,沒有搟面杖,不會做餃皮,他用酒瓶把面搟薄,我就用熱水瓶蓋子按出圓圓的餃皮。一頓餃子,煮出了我們濃濃的兄弟情。那些年的春節,同學間流行互贈年畫,他精心挑選一幅竹圖,寫上祝福語送給我。他從運河中學調往縣二中時,我和他一人一輛自行車,將他的行李拖到響水。中午,我們倆在路邊小店,買了兩碗餛飩,邊吃邊笑。
1984年10月份,縣廣播站招聘專職通訊報道員,我得知此消息后,興奮地報了名。唐老師為我找來《新聞寫作》一書,利用晚自習后的時間為我輔導新聞寫作知識,教我寫出第一篇新聞稿,使我順利地走上“記者”路,成為報社、電臺的供稿人。我考上縣廣播站離開復習班時,唐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走上社會了,要學會為人處事。”他問我走前,與任課老師打了招呼沒有,我說還有一個老師沒找到。他說:“你來不及,我來替你與他打招呼”。這么多年來,雖然遭遇下崗、失業等,但因有唐老師授我的一技之長,我一直在政府、機關從事文秘工作,也為自己寫作創造了便利條件。
誰也沒有料到,1988年夏,癌癥纏上了我的恩師,僅僅幾個月時間,33歲的唐老師便抱憾而去。此前,他正雄心勃勃地準備創作一部長篇小說。
現在,憶起與老師的相處的日子,心中充滿了溫暖、甜蜜、感恩。想到與老師陰陽兩隔,我不禁潸然淚下。前天,我路過母校,望一眼老師住過的地方,禁不住淚水漣漣,耳邊又響起唐老師為我們講解課文的聲音,又仿佛看到他點評我習作的笑容。
唐老師,如果真的有來世,我還愿意做您的學生。
講臺上的你們
◎冬晴
一輩子,會經歷多少老師?
遇過兩個美術老師,一個教油畫,一個教水墨。教油畫的姓古,人都已經結婚,浪子氣質不改。喜歡穿肥大的牛仔,里面滿滿裝進四季的風。耳邊一撮白發,幽蘭一般,不知道是天生的還是后天故意染的。
他一直認為自己很帥。可是別人不敢茍同。男生們不大喜歡他,因為他講課完畢喜歡擠坐在女生的長凳上歇腳。因為女生多半體格嬌小,有剩余空間可借給他一歇。但男生們不這樣認為。男生們像一群村狗虎視眈眈另一條路過村莊的野狗,惟恐它在此流下味道。
大冬天,小半夜,他從畫室出來,穿過女生宿舍樓下的巷子,回巢穴。寂寞冬夜,寂寞的腳步聲里,他一路高歌,歌聲在寒氣里抖成哀號。
畢業之后,一直未再見過。偶爾看畫展,會想起一身油彩的古老師。我們那時身居小縣城,沒見過大世面,不欣賞油畫,喜歡水墨。
教水墨的老師穿衣服規矩得像過年的父親。穿西服肯定打領帶配黑皮鞋,穿休閑裝肯定把拉鏈拉到襯衫第二粒扣子位置。頭發三七開,梳得齊齊整整,但絕不到狗舔程度。
他教我們畫黃瓜架子上的黃瓜,藤蔓牽連,古意而饒有野趣。我們看著他在畫板上筆走龍蛇,也紛紛舞筆弄墨,匍匐進農家的瓜架下,享受一紙的蔭涼。
畢業后,有一次同學碰面,說起教水墨的那位老師,竟然已經生病離世。他才四十幾歲,正是筆墨正旺盛的時候。一時,眾皆唏噓,悵然不已。
還有一位女老師,姓焦,總喜歡把頭發燙成方便面一樣。她生得嬌小,身手敏捷,人也精明好強。大夏天上課,穿無袖衫。這個也可接受,無袖,能突出手臂的纖長,愛美從來無罪。問題是,她竟在高高的講臺前方,動輒翻轉胳膊朝上,暴露腋下好大一片非洲草原。我們不敢看,只好羞澀低頭。
很不幸,我曾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沒能及格,被焦女俠逮到,補考。補考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勝過夏天暴露腋下草原。監考的是焦女俠,她看見我,很是詫異:你怎么來了?你的成績一直不錯啊。
教現代漢語的老師,起先一位,每上課,仰面看天花板,不看我們。太好啦,傳小紙條,睡大覺,看《讀者》《知音》,聽音樂,甚至最后幾排的弓腰偷偷溜出教室外面去。到下課,老師終于放下脖子來,一低頭,嘴角堆著吐沫,我們紛紛偽裝成聽話的小羊羔。
后來換一位年輕的,瘦骨伶仃,每上課前必站教室門口抽完最后一口煙。聽他的課,最怕坐第一排,一身的煙騷味。他教現代漢語,好像是上輩子的眼神,又空又遠,悠悠長長地講,沒有高潮,沒有重點,永遠像是中午飯吃的是前天晚上剩的菜。
現代漢語,一直就那么枯燥著,枯燥到畢業。
“小冬晴,手掌伸出來,一二三四五……”是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老師,用柳條抽我手掌心。我回家玩瘋了,忘記做家庭作業。
多少年過去,再想起這些過去的老師,只是覺得他們可愛,已經了無怨意。
感謝老師,感謝講臺上的你們。當有一天,我走上講臺,就理解了你們的普通,你們的潦草,你們的慈祥,你們的枯燥,你們的寂寞……你們在光環籠罩的背后,那些庸常平淡的部分。我都理解,并且一樣歡喜。
你們也是普通人,只是站在講臺上。
這世界有那么多老師
◎大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般的翻譯都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然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我倒覺得,三人可以理解為眾,行可以理解為行為。這樣,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只要你看到有幾個人在一起干著什么事,其中就必然能找出來能當我老師的人。
孔子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是老師這個行業的鼻祖、祖師爺,但是從他的眼中看出去,人人都可以當他的老師,因為接下來他就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為什么老師這么多?因為看到你好的地方我可以學習你,這是正面的老師;看到你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注意避免也這樣,這是反面的老師。其實,這個世界哪有完美或者“完丑”的人呢?人人都是“善”和“不善”混合成的綜合體。也就是說,每個人對于孔子來說,都是老師,而且同時是正面的和反面的老師。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也是承認處處有老師。所謂世事,所謂人情,都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發生的。魯濱遜獨自在荒島上,就不會有什么世事和人情。一互動,世事和人情就出來了。這些世事和人情,都是值得研究的學問、值得學習的文章。怎么研究、怎么學習?無非是觀察別人的言行舉止,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時候,不但他人是自己的老師,連自己也變成了自己的老師。世界上所有的自學,都是自己當自己的老師。
如果說孔子和曹雪芹對老師的思考還局限于人,那么現代科學已經自覺地將范圍擴大到物了。人類科技史上,仿生學的發明簡直不要太多,學習的對象從動物到植物各種各樣,多到我都懶得舉例子了。
“這世界有那么多人”,但最重要的是,“這世界有那么個人”。這世界有那么多老師,最重要的老師是誰?
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都是親人,他們有出場順序的先后,但是重要性方面我無法區別,只能并列。
最先出場的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一個三代同堂家庭,父母和爺爺奶奶共同引領我長大。如果強行區分的話,父母合起來扮演的是嚴父的角色,從他們那兒我學到的是質疑權威的精神;爺爺奶奶合起來扮演的是慈母的角色,從他們那兒我學到的是被愛的安全感。
接著,從戀愛中,我學到了放棄和妥協。
現在,從父親的角色中,我學到的是耐心、自省和無條件的愛。
我把親人們當作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似乎暗含了一種價值觀:人的品性鍛造比知識構造更重要。這種價值觀可能源于我是一名文科生,而中國傳統文化又特別偏重于修身,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修身的放大版而已。在《禮記·大學》中,屬于理工科范疇的“格物致知”,被置于修身預備階段的最底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習慣了科技改變生活的現代人至此可能會陷入苦思:對于個人的成長來說,優化性格和增長知識,到底誰更重要?推而廣之,對于社會的進步來說,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到底誰更重要?
想找到答案,首先要找到一個老師。
同學群里的楊老師◎楊靜廈門的杰萍在群里發信息說:“楊老師和師母一起來廈門啦!”楊老師是我們高中的班主任,今年剛退休,杰萍邀請了好多次終于促成了這次廈門游。她帶楊老師游鼓浪嶼、吃海鮮,照片發在同學群里,一時,分布天南地北的同學紛紛邀約:“楊老師,到我這里玩!”楊老師就在同學群里。在群的43人中,網名“香樟”的楊老師也是唯一“混”在我們這個同學群的老師。“香樟”教語文的,二十多年前,正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語文雖重要,卻并不吃香。從高一開始,學校將各區縣初中簡拔來的學生分在重點班,著重在數理化上下工夫。楊老師以語文老師任重點一班的班主任,可真是不容易。我那時也是頗愛物理的,但第一次入學考試才53分,幾乎全員不及格,大家一時情緒低落……楊老師站在講臺邊,身形微胖,笑瞇瞇攤開雙手,突然伸出一只手的小指頭,作彈奏狀,然后發問:“貝多芬是著名鋼琴家,可他從來不用這根手指彈琴,有誰知道為什么?”大家一時愣住,以為是個什么新鮮知識點,紛紛給出多種猜測,楊老師笑著搖頭……然后“香樟”哈哈大笑,揮舞著手指:“因為這個手指頭是我的呀!”時隔多年,那一幕如在眼前,雖只是一個小笑話,但楊老師那種溫和的神態、不急不緩的語氣,給了剛剛離家且遭遇分數打擊的孩子們極大安慰。楊老師的溫暖不僅在課堂,更多的是在課外。那時學校鉚著勁盯“成績”,每周只放半天假,每月放兩天,嚴格管理出入,很多孩子由于離家遠,一月才有機會回家一次。初次離家,分數又不佳,杰萍雖然是個大個子,但一回到宿舍忍不住哭起來。楊老師聽說了,就把想家厲害的孩子輪流召集到他家吃餃子。親自下廚,蘿卜豬肉餡的餃子一吃上,大家立刻笑了。那是1993年,高中教師的工資每月不過三五百,餃子制作費時,班主任課業繁忙,能抽空做一頓餃子,殊為不易。二十多年過去,班上多數專攻“數理化”,有些成了物理的、工學的、材料的、生物的博士,但大家最喜歡的老師,仍是語文楊老師。每有同學回老家,自然要去找楊老師搓一頓。雖然大家有心請客,往往是楊老師大手一揮,一句“家里吃”就把大家攔住了。每次都燒一大桌菜,蘿卜豬肉餡的餃子是標配,老師說那是家鄉的味道,離家許久總要吃一頓餃子才舒坦……上學時,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晨跑,楊老師總會準時和大家一起,或許是學校的操場容納不下,又或許是想帶我們出校門透透氣。楊老師帶大家到馬路上跑步,清晨的街道安靜,一抹陽光透出來,大家迎著光,整齊劃一的腳步聲,傳遞出蓬勃生長的力量。楊老師一直愛運動,近年迷上騎行,時時拍照在群里分享他騎行經歷,比如騎車去山里采茶,到逍遙鎮喝胡辣湯啦……大家紛紛表示羨慕,也以此聊解思鄉之情。楊老師更像是大家共同的朋友,高中之后到大學,畢業后分布天南海北,后來建了微信同學群,自然而然把楊老師拉了進來。楊老師化名“香樟”,因為在校帶課,白天多數時間只在群里潛水,只有晚上或周末,大家七嘴八舌討論生活和社會問題,楊老師也會興致勃勃的發言,跟大家開著玩笑,見證各個同學工作與生活的變化,也跟大家說說學校的發展和趣事。杰萍從武漢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廈門,今夏她大女兒考上哈工大,楊老師赴廈門之約,除了旅游,更是對學生的孩子表達由衷祝賀。楊老師只教了我一年語文。那時高二文理分科,我和另一名同學去了文科班,原班級則就地轉為理科班。沒有跟隨楊老師學滿三年,至今,頗感遺憾。來世還做您的學生◎汪樹明1981年秋,我考入運河中學,唐老師任我班語文老師。我是語文課代表,唐老師自然對我更加偏愛。作文一向是我的強項,第一次參加記敘文大賽,得了一等獎,作文課上,他多次評講我的作文;課后,精心輔導我參加縣作文比賽,當捧回獎狀,我也成了校內“名人”。暑假前,他特地從學校圖書館為我挑來《紅與黑》《呼嘯山莊》《簡愛》等中外名著,讓我帶回家閱讀。為培養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他經常給我“開小灶”。有一次,我在上體育課,他從街上回來,看山羊交易市場很是熱鬧,就讓我去看看,并寫篇日記。我看后寫道“蠕動著羊群像天上的白云在浮動”,他閱后連夸好。他手把手教我,辦起全校第一份文學手抄報《春筍報》。在運中短暫的三個學期中,我與唐老師結下了深厚情誼。課堂上,我們是師生。課后,我們是兄弟。他如哥哥一樣待我。那時,都是蒸飯,中午學校供應菜湯,一班一大桶,一周一頓豆腐湯,一頓肥肉湯。教職工食堂有菜有飯,但不對學生出售。每次大考前后,唐老師總把我叫到他宿舍,為我打來一份“教師菜”。星期天,我倆一起包餃子,沒有搟面杖,不會做餃皮,他用酒瓶把面搟薄,我就用熱水瓶蓋子按出圓圓的餃皮。一頓餃子,煮出了我們濃濃的兄弟情。那些年的春節,同學間流行互贈年畫,他精心挑選一幅竹圖,寫上祝福語送給我。他從運河中學調往縣二中時,我和他一人一輛自行車,將他的行李拖到響水。中午,我們倆在路邊小店,買了兩碗餛飩,邊吃邊笑。1984年10月份,縣廣播站招聘專職通訊報道員,我得知此消息后,興奮地報了名。唐老師為我找來《新聞寫作》一書,利用晚自習后的時間為我輔導新聞寫作知識,教我寫出第一篇新聞稿,使我順利地走上“記者”路,成為報社、電臺的供稿人。我考上縣廣播站離開復習班時,唐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走上社會了,要學會為人處事。”他問我走前,與任課老師打了招呼沒有,我說還有一個老師沒找到。他說:“你來不及,我來替你與他打招呼”。這么多年來,雖然遭遇下崗、失業等,但因有唐老師授我的一技之長,我一直在政府、機關從事文秘工作,也為自己寫作創造了便利條件。誰也沒有料到,1988年夏,癌癥纏上了我的恩師,僅僅幾個月時間,33歲的唐老師便抱憾而去。此前,他正雄心勃勃地準備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現在,憶起與老師的相處的日子,心中充滿了溫暖、甜蜜、感恩。想到與老師陰陽兩隔,我不禁潸然淚下。前天,我路過母校,望一眼老師住過的地方,禁不住淚水漣漣,耳邊又響起唐老師為我們講解課文的聲音,又仿佛看到他點評我習作的笑容。唐老師,如果真的有來世,我還愿意做您的學生。講臺上的你們◎冬晴一輩子,會經歷多少老師?遇過兩個美術老師,一個教油畫,一個教水墨。教油畫的姓古,人都已經結婚,浪子氣質不改。喜歡穿肥大的牛仔,里面滿滿裝進四季的風。耳邊一撮白發,幽蘭一般,不知道是天生的還是后天故意染的。他一直認為自己很帥。可是別人不敢茍同。男生們不大喜歡他,因為他講課完畢喜歡擠坐在女生的長凳上歇腳。因為女生多半體格嬌小,有剩余空間可借給他一歇。但男生們不這樣認為。男生們像一群村狗虎視眈眈另一條路過村莊的野狗,惟恐它在此流下味道。大冬天,小半夜,他從畫室出來,穿過女生宿舍樓下的巷子,回巢穴。寂寞冬夜,寂寞的腳步聲里,他一路高歌,歌聲在寒氣里抖成哀號。畢業之后,一直未再見過。偶爾看畫展,會想起一身油彩的古老師。我們那時身居小縣城,沒見過大世面,不欣賞油畫,喜歡水墨。教水墨的老師穿衣服規矩得像過年的父親。穿西服肯定打領帶配黑皮鞋,穿休閑裝肯定把拉鏈拉到襯衫第二粒扣子位置。頭發三七開,梳得齊齊整整,但絕不到狗舔程度。他教我們畫黃瓜架子上的黃瓜,藤蔓牽連,古意而饒有野趣。我們看著他在畫板上筆走龍蛇,也紛紛舞筆弄墨,匍匐進農家的瓜架下,享受一紙的蔭涼。畢業后,有一次同學碰面,說起教水墨的那位老師,竟然已經生病離世。他才四十幾歲,正是筆墨正旺盛的時候。一時,眾皆唏噓,悵然不已。還有一位女老師,姓焦,總喜歡把頭發燙成方便面一樣。她生得嬌小,身手敏捷,人也精明好強。大夏天上課,穿無袖衫。這個也可接受,無袖,能突出手臂的纖長,愛美從來無罪。問題是,她竟在高高的講臺前方,動輒翻轉胳膊朝上,暴露腋下好大一片非洲草原。我們不敢看,只好羞澀低頭。很不幸,我曾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沒能及格,被焦女俠逮到,補考。補考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勝過夏天暴露腋下草原。監考的是焦女俠,她看見我,很是詫異:你怎么來了?你的成績一直不錯啊。教現代漢語的老師,起先一位,每上課,仰面看天花板,不看我們。太好啦,傳小紙條,睡大覺,看《讀者》《知音》,聽音樂,甚至最后幾排的弓腰偷偷溜出教室外面去。到下課,老師終于放下脖子來,一低頭,嘴角堆著吐沫,我們紛紛偽裝成聽話的小羊羔。后來換一位年輕的,瘦骨伶仃,每上課前必站教室門口抽完最后一口煙。聽他的課,最怕坐第一排,一身的煙騷味。他教現代漢語,好像是上輩子的眼神,又空又遠,悠悠長長地講,沒有高潮,沒有重點,永遠像是中午飯吃的是前天晚上剩的菜。現代漢語,一直就那么枯燥著,枯燥到畢業。“小冬晴,手掌伸出來,一二三四五……”是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老師,用柳條抽我手掌心。我回家玩瘋了,忘記做家庭作業。多少年過去,再想起這些過去的老師,只是覺得他們可愛,已經了無怨意。感謝老師,感謝講臺上的你們。當有一天,我走上講臺,就理解了你們的普通,你們的潦草,你們的慈祥,你們的枯燥,你們的寂寞……你們在光環籠罩的背后,那些庸常平淡的部分。我都理解,并且一樣歡喜。你們也是普通人,只是站在講臺上。這世界有那么多老師◎大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般的翻譯都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然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我倒覺得,三人可以理解為眾,行可以理解為行為。這樣,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只要你看到有幾個人在一起干著什么事,其中就必然能找出來能當我老師的人。孔子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是老師這個行業的鼻祖、祖師爺,但是從他的眼中看出去,人人都可以當他的老師,因為接下來他就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為什么老師這么多?因為看到你好的地方我可以學習你,這是正面的老師;看到你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注意避免也這樣,這是反面的老師。其實,這個世界哪有完美或者“完丑”的人呢?人人都是“善”和“不善”混合成的綜合體。也就是說,每個人對于孔子來說,都是老師,而且同時是正面的和反面的老師。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也是承認處處有老師。所謂世事,所謂人情,都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發生的。魯濱遜獨自在荒島上,就不會有什么世事和人情。一互動,世事和人情就出來了。這些世事和人情,都是值得研究的學問、值得學習的文章。怎么研究、怎么學習?無非是觀察別人的言行舉止,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時候,不但他人是自己的老師,連自己也變成了自己的老師。世界上所有的自學,都是自己當自己的老師。如果說孔子和曹雪芹對老師的思考還局限于人,那么現代科學已經自覺地將范圍擴大到物了。人類科技史上,仿生學的發明簡直不要太多,學習的對象從動物到植物各種各樣,多到我都懶得舉例子了。“這世界有那么多人”,但最重要的是,“這世界有那么個人”。這世界有那么多老師,最重要的老師是誰?對于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都是親人,他們有出場順序的先后,但是重要性方面我無法區別,只能并列。最先出場的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一個三代同堂家庭,父母和爺爺奶奶共同引領我長大。如果強行區分的話,父母合起來扮演的是嚴父的角色,從他們那兒我學到的是質疑權威的精神;爺爺奶奶合起來扮演的是慈母的角色,從他們那兒我學到的是被愛的安全感。接著,從戀愛中,我學到了放棄和妥協。現在,從父親的角色中,我學到的是耐心、自省和無條件的愛。我把親人們當作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似乎暗含了一種價值觀:人的品性鍛造比知識構造更重要。這種價值觀可能源于我是一名文科生,而中國傳統文化又特別偏重于修身,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修身的放大版而已。在《禮記·大學》中,屬于理工科范疇的“格物致知”,被置于修身預備階段的最底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習慣了科技改變生活的現代人至此可能會陷入苦思:對于個人的成長來說,優化性格和增長知識,到底誰更重要?推而廣之,對于社會的進步來說,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到底誰更重要?想找到答案,首先要找到一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