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盟對火車的癡迷來自于童年的記憶,能開上中歐專列,是份意外的驚喜。王威威則“喜歡開中歐班列時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很爽。”在孫浩眼里,中歐班列是最美的貨運列車,顏值超高,與眾不同……盡管工作并不輕松,有時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他們還是為能開上中歐班列而感到自豪。
中歐班列司機李澤盟介紹機車內(nèi)部設(shè)備
中歐班列主打的就是一個“快”
“從合肥發(fā)出的中歐班列,走的是寧西線,貨物先在合肥北站編組,再用內(nèi)燃機車拉到合肥東站,改用電力機車拉往信陽北站,路上大概需要四個多小時,到了信陽北站,貨物再和外局列車重新編組,換火車頭,我們經(jīng)過休整,再原路返回合肥。”
1994年出生的李澤盟,2017年起開始擔任中歐班列司機,至今已經(jīng)六個年頭了,因為技術(shù)好,除了開火車,他還是合肥機務(wù)段合肥西站運用車間指導司機,工作內(nèi)容之一,就是通過視頻和現(xiàn)場檢查的方式,對貨車司機在當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陋習進行幫教。
和普通貨運列車相比,中歐班列給李澤盟最大的感覺“主打的就是一個快”,普通貨車時速85公里,中歐班列時速是120公里,另外,由于中歐班列上的貨物都裝在集裝箱里,整車比普通貨車更容易操縱。
1996年出生的丁子洋,2019年起開始擔任中歐班列司機,他追求的是一個“穩(wěn)”字,“車上的貨都是出口的,保障貨物安全是第一位……鐵路有坡道有彎道,我開車時會注意,盡量不要頻繁地加速和制動,不野蠻操作,這樣可以減少車廂之間的沖動,還要及時根據(jù)當前線路上下坡情況,以及所拉貨物的總重量,來結(jié)合列車牽引電流和功率的大小,控制好手柄的機位,讓車輛更平穩(wěn)地行駛。”
28歲的陳明宏,開中歐班列也有5年多了,他的經(jīng)驗是盡量不用巡航駕駛功能,而是手動操作,列車處于巡航駕駛狀態(tài)時,遇到上下坡和彎道會自動加減速,沖動會比較大,“手動操作時,要時刻盯著駕駛室屏幕上的線路縱斷面,如果是上坡道,就手動加速,如果是很長的下坡道,就把手柄歸到0位,利用車輛的惰性來減速。”
和開啟巡航功能相比,手動操作能讓火車跑的更“絲滑”。
1991年出生的龔鳴,是中歐班列司機里“唯一”不出合肥的司機,他負責將編組好的中歐班列從合肥北站開往合肥東站。2014年進入鐵路工作以來,龔鳴就一直在合肥來回不足20公里的路程里“遛彎打轉(zhuǎn)”,對于他來說枯燥中也充滿了獲得感。“當看到駕駛的是中歐班列的時候,總想著那可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列車,要準時再準時一點。”龔鳴說為了保障后面的司機可以準時交接,準時將合肥出發(fā)的貨物送往國外各地,他作為第一棒,一定要完美的把控時間。
每一趟中歐班列運行前都需要進行細致的檢查
“你的眼神我最懂”
對于中歐班列的司機來說,出勤前的準備工作也尤為重要。和汽車司機測酒駕一樣,開列車的司機每次出勤前也都需要測試體內(nèi)酒精含量,只有測酒儀顯示檢測合格,才能上崗開車。
其次就是進行運行揭示。運行揭示是火車運行中重要的行車依據(jù),簡單來說就是火車運行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限速區(qū)段、里程、起止時間等,“相比過去,如今中歐班列的速度提高到了時速120公里,但有一些區(qū)段有特殊的限速,這些在出發(fā)前,我們都會了解清楚甚至進行抄寫。”李澤盟介紹,除此之外,出發(fā)前還會對即將行駛的路段進行預想,主要根據(jù)合肥至信陽這一段相關(guān)的天氣情況進行預想,預想遇到不同的天氣應該怎么做。
這些完成后,就要到庫內(nèi)進行接車了。中歐班列的司機們在接車時首先要對外部及電器柜等關(guān)鍵部位進行詳細檢查,確保機車健康上線運行。同時,司機還需要對機車的性能進行實驗,確保機車運用狀態(tài)良好。一切正常后,便請求出庫到站上掛車,進行車機聯(lián)控。
隨著汽笛鳴響,中歐班列司機駕駛著滿載50多個標準集裝箱貨物的班列從合肥穩(wěn)穩(wěn)啟程。每趟中歐班列會配一位司機和一位副司機,司機負責列車操縱、途中應急處置、處理車輛故障等,所有這些工作,都需要副司機的配合。“一般來說,司機和副司機都是固定的搭檔,這樣配合更加默契。”李澤盟說,時間久了,司機和副司機雙方有時都不用說話,一個眼神就能傳遞很多信息,就知道對方想讓自己做什么。
在司機們眼里,中歐班列是最美的貨列
中歐班列是最美的貨列
在外人眼里,開火車是件輕松的活,日不曬雨不淋,路上也沒有行人干擾,比開汽車要省心多了。但實際上,這些開中歐班列的“90后”小伙伴們,也吃過不少苦。
陳明宏回憶,2018年12月底,整條寧西線沿線區(qū)域都在下大雪,那天下午,他開著中歐班列從合肥出發(fā),晚上到了六安站,“從合肥發(fā)車時,雪還在下,但沒那么大,等到了六安,雪更大了,車站通知我們,說前方的雪太厚,加上夜里氣溫驟降,把道岔凍住了,下一個車站沒法接車,讓我們暫停六安站,等待下一步消息。”
知道路上在下雪,陳明宏和師父也提前做了點準備,帶了點干糧,但是沒想到這一“暫停”就是36個小時,“駕駛室空間只有兩三平方米大,我們又不能離車,只好一直守在車里,干糧很快就吃完了,餓了大半天,直到公司派人送來吃的。”
丁子洋印象最深的一次“苦頭”,是接班去守車,“去年夏天,鄭州下大雨,合肥開過去的一趟中歐班列,快到信陽的時候,走不了了,因為雨太大,把前方的鋼軌都淹上了,信陽北站接不了車,只好讓這趟車臨時停在信陽北站過來的一個小站上。”
雨一直下,路一直通不了,隨車的司機和副司機守了一天,公司緊急調(diào)派正在信陽北站休整的合肥司機去換班,每班守十幾個小時,再換下一班,輪到丁子洋去接班時,已經(jīng)換了七茬。
“輪到我和另一位同伴去換班時,車上兩個水桶都空了,衛(wèi)生間也滿負荷了,整個駕駛室里味很大,我們還帶著飯,就在駕駛室里就著那味兒把飯給吃了,哈哈。還好,我們那是最后一班,值了六個小時,雨小了,路通了,我們接到通知,把車開到了信陽北站。”
盡管活并不輕松,盡管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但這些“90后”小伙伴們還是喜歡這份工作。
王威威“喜歡開中歐班列時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順利的話,跑完一趟能早點接車往回跑,一路上能不斷超別的車,感覺很爽。”
李澤盟對火車的癡迷來自于童年的記憶,“我老家在亳州,家旁邊就有鐵路經(jīng)過,小時候天天都能看到火車跑,一個車頭能帶那么多車廂,甚至有一公里長,感覺它很神奇。如今,我能開上中歐班列,算是一種意外的驚喜。”
1997年出生的孫浩,是這群“90后”司機中年齡最小的,他從去年開始擔任司機,每個月都會輪上開中歐班列,“每次開中歐班列,我們都很興奮,那些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排列的很整齊,一掛就是幾十節(jié)車箱,顏值超高,有的集裝箱上還會印著‘中歐班列’幾個大字,讓人感覺到它很與眾不同……在我們眼里,中歐班列是最美的貨列。”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祁海群 劉靜文 文/攝)
相關(guān)數(shù)據(jù)
2022年,合肥中歐班列開行768列,居全國第9位。今年上半年,累計開行594列,同比增長32.59%,運輸40英尺標準箱24333個,同比增長32.34%。在開行規(guī)模上,我省中歐班列運營平臺重組后,開行規(guī)模提升了10倍以上,開行頻次從每月1—2列增加到每周12—15列,服務(wù)范圍從原先合肥、安徽5%、10%的本土化率提升到現(xiàn)在的50%、85%。
而自開行以來,中歐班列(合肥)累計發(fā)行超過3500列,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
在覆蓋范圍上,我省中歐班列不斷加強對歐盟、中亞、西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地區(qū)的覆蓋,實現(xiàn)了二連浩特、阿拉山口等五大口岸的全線貫通。截至目前,已點對點直達德國、俄羅斯、法國等18個國家,漢堡、杜塞爾多夫、布達佩斯等122個站點城市,基本實現(xiàn)了對歐洲的全覆蓋,構(gòu)建了多線路、多口岸、強聯(lián)動國際物流大通道。
而在省內(nèi),合肥中歐班列服務(wù)范圍已經(jīng)覆蓋16個市,先后開辟合肥中歐班列“+阜陽”“+蕪湖”“+宣城”“+黃山”等城際定向班列。“康寧號”“奇瑞號”“美的號”“江淮號”“馬鋼號”……400余列企業(yè)定制化班列從安徽啟程,奔馳在歐亞大陸上,將“安徽制造”送往更廣闊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