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兩千多年前,今天人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貿易網絡就已經存在。張騫“鑿空”西域,零星、斷續的小規模民間交流轉為大規模、持續性的官民結合交流,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公元九世紀,阿拉伯人通過海上,一直繞到廣州、泉州、寧波、揚州,將中國太平洋沿岸和非洲及歐洲的大西洋海岸聯系在了一起,使波斯灣和印度洋之間的貨物流通成為可能。文明通過交流創生共同體;文明也通過交流擴展共同體。如今,陸路從東到西,海路從北到南,以中國為起點,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未來發展框架。安徽也迅速融入這一框架,其進程和其融入長三角的進程保持一致: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安徽是長三角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3月,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合肥被納入“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范疇。
2016年1月,《安徽省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吹響安徽向“一帶一路”進軍的號角。
2019年,安徽省全域被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1月,《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正式公布。
諸多政策疊加,為身處內陸的安徽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注入強大推動力。
這實際上也是安徽深度參與推動全球價值鏈分工演進的漫長過程。
歷史上那條穿越亞洲之脊的、連接城鎮和綠洲的陸上通道已經演進成為一條嶄新的歐亞大通道;新通道又與海運相接,大大縮短距離,并大大提升運輸速度和效率。
與此同時,通道“鑿開”的是一個雙向開放的產業帶。它連接的不僅是地域,更是產能、資本與市場。
安徽正在引導建材、汽車、家電等優勢產業以及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搶先布局“一帶一路”等重點區域;實際上,安徽的原始創新能力可以提升整個長三角在“一帶一路”新興國家產業鏈的地位。
安徽也在圍繞現代農業、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產業開展產業合作,打造境外經貿合作園區。 在這個過程中,安徽也在重新調整和定位自身與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貿合作關系,構建發展新格局。
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的恢復是一個漸進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2023年全球有統計數據的192個經濟體中,有179個經濟體在過去四年復合經濟增長速度低于歷史中樞水平。
這種宏觀經濟增長的壓力隨處可見。這會對全球貿易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外部性或者全球整體性的壓力。
但對于安徽來說,壓力是量的維度,而機遇則是一個質的維度。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是整個長三角的使命任務。安徽作為一員,要加速提升經濟外向度,用好“一帶一路”這種高質量全球公共產品,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