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孔城老街的人,對老街中的“甲”字會有深刻印象。
孔城老街,位于桐城市孔城鎮境內,距桐城市區12公里,南北走向,擁有青磚灰瓦、飛檐翹角、鏤花木窗的古建筑110多幢,臨街商鋪300余家。在江北地區,可能是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的一條老街了。
老街在區段上分為十甲,甲與甲間有穿閘門分隔,是保甲制的“活化石”。這比現代社區管理中的“網格”更為直觀。
走街串“甲”,尋微探幽,發現孔城老街的“甲”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大致有這么幾種:
一是兵“甲”。孔城鎮三國時為東吳屬地,大將呂蒙曾屯兵筑城于此,在通達長江的菜子湖上操練水軍,故《桐舊集·孔城》有“人煙開小聚,傳說呂蒙城”的記載。據說,當時孔城不稱孔城而叫“空城”,后又因“東北諸山水匯聚南下的水運孔道”而演變為孔城。我原以為孔城的由來與紀念孔子有關,但沒找到這個依據。
呂蒙是今安徽阜南人,“孫權勸學”“刮目相看”典故中的主人公均有他。呂蒙還是計謀殺死關羽的推手。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呂蒙被關羽亡魂索命的情節。而據《三國志》記載,呂蒙乃病亡。
呂蒙打仗時四處建城,僅安慶市境內,就有城區今樅陽門外二里許的呂蒙城、樅陽呂蒙城、孔城呂蒙城等。桐城還有一個呂亭鎮,據說也是因呂蒙扎營建亭而得名。
呂蒙筑城,主要為軍事使用,除安營扎寨外,還有防御功能。當時,諸葛亮就特別注重八陣圖、八卦陣、奇門遁甲等來御敵。東吳也有精通周易的奇人虞翻。此人曾受呂蒙邀請隨其出征,因準確預測關羽被殺而被孫權夸贊“卿不及伏羲,可與東方朔為比矣”(《三國志·吳書》)。另據《太平廣記》記載,“呂蒙入吳,王勸其學。乃博覽群籍,以《易》為宗”。同時,還記有”呂蒙囈語通《周易》“的趣聞。作為一名講謀略的大將,呂蒙讀易、向虞翻學易,這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所以,呂蒙筑城,講究排兵布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目前,孔城老街略呈S形的走向及建筑格局,應該是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與當年的排兵布陣是否有關,已無可稽考。
在史書的記載中,孔城乃兵家爭奪之地。《宋史》載,宋將張俊、李顯忠曾與金兀術大戰于此。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曾兩次駐扎,孔城一度遭到破壞。民國時期,孔城還出了一個為父報仇而刺殺軍閥孫傳芳的“民國俠女”施劍翹。孔城也是革命烽火的燎原之地。
二是保“甲”。保甲文化,在各地有許多遺存,如合肥巢湖市蘇灣鎮的二甲王和柘皋鎮的六甲王,其村名就與明朝初年戶籍制度“里甲”有關。但像孔城老街這樣原原本本保留舊跡的,較為罕見。
中國的保甲制度,始于西周,秦漢時期保甲制度基本定型,到了兩宋,正式確立和實施保甲制度,明清時期,保甲制度更加嚴密完備。民國時期,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孔城老街歷經了從北宋至民國保甲制的多次變遷。
孔城老街自北向南分為十甲,每甲有不同的功能。有傳統手工作坊,布匹、藥材商鋪,書院,衙門,府第,米行酒市,茶樓客棧,等等。
2010年前后,孔城老街核心區二甲至八甲的臨街房屋已得到修繕,一度被水泥石灰抹平的墻壁上的圖文,包括商行、店號等,又重見天日。“一甲”“二甲”等石額又重新鐫刻鑲嵌,標識分明。據了解,2012年孔城老街開街至今,已經接待約20萬人次的游客。2019年孔城老街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眾多游客身臨其境體驗了“甲文化”的魅力。
三是科“甲”。甲,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是指種子萌芽后所戴的種殼,即《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從木戴孚甲之象”。后確定為十天干之首,五行屬木,主生發。再引申為第一,等等。
在孔城老街,有一座木制建筑“朝陽樓”,它屬桐鄉書院的一部分。桐鄉書院,坐西朝東,位于十甲中的三甲處。這個選址很微妙,其寓意是從這里走出去的學子,能取得科考前三甲的成績。這里的前三甲,顯然是指科甲。另據當地作家吳春富先生介紹,孔城老街地勢為倒鍋底形,書院地段最高,2000年水災時,就桐鄉書院沒有被淹,由此也可見書院地位之“崇高”。據了解,在此后每次的鄉試、縣試、府試中,第一名必在該書院中產生,桐城書院一時聲名大噪,成為私立辦學的典范。
桐鄉書院創辦于1840年,是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后裔桐城派中期代表作家戴鈞衡與文聚奎、程恩綬三位孔城人籌辦的。1853年,慘遭兵燹,后重新復整,但盛況不再。桐鄉書院的創辦,延續并佐證了桐城派文化及儒家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桐鄉書院四議》,戴鈞衡即作于此,并為全國書院所奉崇。
據了解,中國美學奠基人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中國計算機之父慈云桂、中共早期社會活動家尹寬等,均在此接受過啟蒙教育。
四是田“甲”。仔細看孔城老街門額上的“甲”,會發現它無一例外地寫成了“田”。這是為何?筆者翻查金文字典,發現甲字確有這種寫法,只是外框是上大下小的弧方形,似盾牌狀,中間再畫一“十”字。這種像“田”字的寫法,一是更有城廓象形的特點,二是更富鄉土的味道,三是更具和平的象征,因為很容易讓人想起“解甲歸田”“鑄劍為犁”等成語。
老街,因屯兵御敵而興建,因商旅漕運而繁榮,也因水運沒落而衰退,又因文旅開發而蘇醒。目前遺存的代表性景點,還有滿江村茶樓、李鴻章錢莊、桐鄉書院、知府大宅、白果廳遺址、抗戰時期·團部舊址、“文革”時期舊跡等。在歷史的長河中,孔城老街這一鄉土間的“碼頭”街市,烽火歲月相對短暫,更多的是尋常時期富商大賈、中小商販和普通勞動者置身其間的生存博弈與家族繁衍。
蜿蜒的街道,光滑的石板,深深的車轍,斑駁的老屋,獨特的非遺……
行走老街巷,穿越慢時光。恍惚間,歷史的回聲紛至沓來:金戈鐵馬聲,算盤撥打聲,瑯瑯讀書聲,市井吆喝聲,還有那廣為傳唱的地方歌謠:一甲咚咚嗆,高蹺帶五猖;二甲真有錢,出個彩輪船;三甲真大膽,出個玻璃傘;四甲人斯文,出個富貴亭;五甲沒得出,出個十二屬;六甲與七甲,平臺伴鑾駕;八甲不顧羞,出個老悠秋;九甲獅子丑,像個哈叭狗;十甲人真榷,出的是臺閣……
(鄒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