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縣是農業大縣、畜牧強縣,每年生產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及禽畜糞便,經過合理加工處理,這些廢棄秸稈和糞便就成為了優質的食用菌原材料,用它們可以產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菌菇。”靈璧縣的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站在放置著數類食用菌培養皿的三四米高的架子前,劉現卓這樣向記者介紹。
劉現卓在查看食用菌培育情況
劉現卓是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同時也是政協靈璧縣十一屆常委會委員、靈璧縣食用菌協會理事兼秘書長。
自1993年開始,他一直致力于食藥用菌研究與開發、技術推廣等產業培育工作。2000年,劉現卓就承租了10棟溫室進行平菇、雞腿菇、秀珍菇等菇種的規模化、周年化生產。2020年9月,他再次整合資源,創建“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竹蓀、赤松茸、黑皮雞樅等珍稀菌菇工廠化研發生產。
蕈苑食用菌種植基地占地20畝,現有全鋼架式保溫菇31座5萬平方米,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立足“特”字,發展雞腿菇特色種植,打造特色產業,讓小蘑菇成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新引擎。該基地積極吸收周邊群眾從事菌種制作、培育、種植,帶動了周邊50多個農戶實現均增收約4萬元。2022年,劉現卓與鎮政府合作,建成了以食用菌菌種培育、種植、深加工,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產業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帶動了千人就業。
靈璧的食用菌種植開始得較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靈璧縣域很多鄉鎮農戶就有利用麥草加牛糞混合發酵后進行雙孢菇人工栽培的經歷。
然而,由于當時的制種與栽培技術較為落后,種植面積較小,品種越來越單一,最終沒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蘇、魯、豫、皖周邊地區興起平菇種植熱,靈璧縣的平菇、金針菇等種植順勢而起,下轄鄉鎮陸續出現了一批有生產經驗的種植大戶進行平菇菌種的制作、銷售及生產技術推廣,平菇栽培量一度高漲。直至九十年代未,建筑及勞務等行業的工人工資的迅猛增漲,從事平菇種植的人員開始大量分流,小戶基本消失,生存下來的均是具有一定生產技術與經營能力的種植大戶。
進入20世紀后,靈璧縣的食用菌種植面積比較穩定、發展比較平緩,種植品種依然以平菇、金針菇為主,木耳、秀珍菇、大球蓋菇等品種為輔。近幾年來,隨著如安徽蕈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涌現,靈璧縣的食用菌產業開始起步。
為推動靈璧縣食用菌健康穩步發展,2020年秋,劉現卓與其他政協委員在縣政協科教衛體委主任湯灝的帶隊下,至福建古田、浙江慶元等國內食用菌強縣考察學習,回來后深入靈璧縣各鄉鎮蘑菇栽培大戶調研食用菌產業發展瓶頸,結合靈璧縣食用菌生產現狀與發展期望分析國內外食用菌產業背景,并做出相關提案。2022年,劉現卓在縣政協第十一屆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提案,獲得2022年度優秀提案獎。
2020年10月,在靈璧縣政協領導、組織下,靈璧全縣58個食用菌生產經營主體及26個蘑菇種植戶成立了靈璧縣食用菌協會。
2021年,在中國政協靈璧縣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案中,劉現卓曾說,“食用菌產業是現代農業的基本體現,集高效、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特點為一體,是滿足經濟、生態效益平衡發展的新興戰略產業。”
如今,靈璧縣把發展食用菌當作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通過品牌化加科技賦能推動產業發展,打造出靈璧“虞菇”品牌,積極推動食用菌加工升級、業態融合,并計劃推出普通食品、功能食品、美容制品和保健飲品。堅持“大食物觀”和“綠色循環”發展理念,以食用菌為樞紐,打造植物、動物和菌物“三物循環”發展模式,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2022年,全縣食用菌栽培面積130萬平方米,年產800萬袋,總產量2.6萬噸,年產值1.9億元;2023年栽培面積160萬平方米,年產量達3.2萬噸,產值2.5億元,帶動近2萬人居家就業和發展產業,人均年增收萬元以上。
靈璧縣政協科教衛體委主任湯顥表示,“我們把發展食用菌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通過品牌化加科技賦能,推動產業發展,積極助力食用菌加工升級、業態融合。今后將進一步動員引導政協委員參與相關工作,為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貢獻智慧和力量。”(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