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一號”模型。 (圖片源于合肥高新發布)
“巢湖一號”獲取的巢湖影像。
“巢湖一號”獲取的合肥部分城區影像。
放眼浩瀚星空,與合肥“相連”的衛星有不少,今年9月,這支團隊又要“+1”成員。
9月5日,北京國電高科將進行天啟星座“一箭四星”(第21-24星)專箭海上發射,其中,第21號衛星冠名為“合肥高新一號”。這顆衛星為何被命名為“合肥高新一號”?它又有何特點與作用?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為何命名為“合肥高新一號”?
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擁有低軌衛星通信頻率(UHF)許可、增值電信經營許可的商業航天公司。為何要這顆衛星會被命名為“合肥高新一號”?
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強介紹,今年4月24日,國電高科天啟合肥總部基地項目在“中國航天日”開幕式上簽約,計劃在合肥高新區分階段建設以衛星星座組網、智能制造、衛星物聯網應用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研發生產運營和星座建設第二總部。
“‘合肥高新一號’是天啟星座規劃38顆星中第二階段建設中的第一顆專項發射衛星,也是國電高科在合肥市高新區產業落地后發射的第一顆星,該命名具有重要意義。”
呂強表示,該命名也承載著對國電高科與合肥共同推進空天信息產業發展的期待。未來,國電高科將與合肥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推進空天信息、大數據、物聯網、高端制造等領域的創新融合,助力衛星產業快速形成民商用產業集群效益。同時通過“天啟+”等系列產品,滿足更多場景需求。
“合肥高新一號”有何獨特之處?
“‘合肥高新一號’是一顆50公斤級的微小物聯網通信衛星。”呂強介紹,該衛星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高度集成化模塊化等特點。“這顆衛星大量采用了成熟的商業化的組件,實現了工業級標準器件生產。同時,盡可能做輕做小。”呂強介紹。
9月5日,“合肥高新一號”將發射入軌,正式成為“天啟星座”的一名成員。
記者獲悉,“天啟星座”由覆蓋全球的38顆低軌衛星組成,將構建出我國自主可控的衛星物聯網。其地面通信終端可將全球各地短報文信息上傳到天啟衛星,經衛星回傳數據到地面站,再經大數據計算后推送至客戶平臺。無論在城市、沙漠、山區或森林,晴天或是惡劣天氣,“天啟星座”衛星通信基本都能不受阻礙,為陸海空各類用戶提供“空天地海一體”的物聯網數據通信應用服務。同時,“天啟星座”將有助于推進衛星通信產品向消費級應用產品發展,致力讓衛星通信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目前,天啟星座已發射17顆,并將在9月5日進行一箭四星的專項發射,后續還將通過四次專項發射,爭取在2024年中完成星座組網,可為全球物聯網用戶提供實時數據采集服務。”
呂強介紹,9月5日的發射還將采用星河動力的谷神星一號火箭,這是中國民營火箭第一次海上發射,且用戶是民營組網通信衛星,將充分體現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日漸完善。“目前,衛星和火箭均完成了相關前期準備工作。后續待衛星裝箭后,轉運至發射船,待運載等工作完成后,按預定計劃發射。”
太空中還有不少“合肥星”
“合肥高新一號”并不孤單,在浩瀚太空中,與合肥“相連”的衛星還有很多。
“巢湖一號”,這顆從名稱上就極具辨識度的衛星,作為“天仙星座”首發星,已于2022年2月27日成功發射入軌。
“天仙星座”是安徽省空天信息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中國電科第38研究所規劃建設的“商業遙感SAR星座建設工程”。該工程計劃通過近百顆輕小型、高性能SAR雷達衛星,構建一張空天信息網,實現全天時、全天候、高時效、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為我國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災害監測及土地利用等領域提供服務。
“巢湖一號”本身就像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微波成像相機,用微波代替傳統可見光來拍照,衛星把微波發射到地面,再接收反射回來的微波信號,通過處理得到圖像。它具備6小時應急成像能力,可以提供更加精準、高效、可靠的SAR衛星遙感數據服務。
2022年3月6日,“巢湖一號”成功獲取合肥巢湖等地影像,從太空中為“家鄉”發來一組“照片”,這也是“巢湖一號”首次出圖。今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發生后,在災情不明、余震不斷發生的情況下,“巢湖一號”對地震災區緊急成像,成功獲取震中周邊區域雷達遙感影像,為災情研判等提供幫助。
除了“巢湖一號”,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和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也由合肥參研。
2020年12月22日,由中國電科38所參與研制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發射入軌。當月,“海絲一號”獲得首批多幅高清SAR圖像,涵蓋城市、山脈、田地、河流、冰川、海洋、海岸和湖泊等典型地貌,實現了我國首顆商業SAR衛星的高質量成像。2022年7月27日,由合肥科研團隊牽頭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成功發射,為構建低成本、實用化的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基礎。
在太空中“打地基”,這一系列衛星的發射運行,為合肥空天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星座基礎”。
合肥正大力打造“中國星城”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合肥正大力打造“中國星城”。
在空天信息領域,合肥擁有中國科大、深空探測實驗室、中國電科38所等有著強大研發能力的高校院所、研究平臺。同時,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合肥空天信息產業還不斷接入行業頭部企業,進行延鏈補鏈強鏈。
中科星圖、航天宏圖、銀河航天等一批龍頭企業紛至沓來,在合肥建立“GEOVIS數字地球全球總部”“遙感衛星產業基地”等重要標地,與北方雷科、若森智能、四維圖新等合肥本土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從空天信息的角度,為自然資源、智慧城市等行業提供新的應用與解決方案。
如今,國電高科天啟合肥總部基地項目也正加快推進。
“我們在合肥設立的第二總部基地,第一階段將聚焦低軌衛星通信,打造集物聯網數據運營、終端硬件智能制造、技術服務、項目應用、研發中心為一體的項目,目前,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呂強介紹,在后續階段,還計劃在合肥增建天啟物聯網終端/模組生產線、廠房,建設衛星物聯網行業應用中心與技術服務中心等。“預計五年內,天啟合肥總部基地將以智能制造、衛星物聯網應用為主,深度融入合肥空天信息產業與科研力量,加快催生衛星物聯網系列先進技術與成果。”呂強表示。
一片藍海廣闊而清晰。根據《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合肥將力爭“十四五”末,形成100億元左右規模的衛星制造產業,300億元左右規模的衛星應用終端和運營服務產業,500億元左右規模的“通導遙”數據綜合應用及配套產業,培育千億級“空天系”產業生態。
逐夢空天向未來。當前,合肥還正繼續大力開展鏈式招商,構建空天信息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
記者從合肥市投資促進局獲悉,自2021年底以來,合肥市空天信息產業鏈簽約項目達40多個,其中,今年上半年,新簽約項目16個。目前,合肥已集聚空天信息產業關聯企業、創新平臺90余家,覆蓋產業鏈上游衛星制造、中游衛星運營和地面設備、下游數據應用方面,形成了基于空天數據的應用生態及全產業鏈條。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