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本期策劃】秋收
來源: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張雪子 分享到 2023-08-22 10:14:01

秋天是甜的

◎風舉荷

前幾天刷視頻,看到四川彝族正在過火把節,很是熱鬧。童年時也過過一次火把節,大約就是這個時候。

當年父親的學校遠在郊區,站在四層教學樓上,目之所及都是農田。我就讀的也是村小,有些同學住在鎮上,更多則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有一年暑假快過完了,小同桌來找我,說晚上村里的孩子要過火把節,她阿爸在家,可以幫我也扎個火龍,問我去不去耍。

早稻剛割完,青黃的秸稈攤放在場地上,借著酷暑的太陽曬干,她阿爸就蹲在大樹下,腳邊放了好幾根長木棍,搓草繩,給孩子們扎草火龍。見我去了很熱情,知道我不比他的孩子那般有力氣,特地扎了個小巧的,讓我舉著試試。

吃完晚飯,匆忙趕去她家,一幫孩子已扛起自己的火龍整裝待發。大家沿著細窄崎嶇的田埂一直往東,走上開闊的高地,阿爸先是點起一支火把,然后一個接一個點下去,最后一支點亮時,我們就是一條游曳于黑夜里的火龍。

大概所有的小孩都愛玩火,大家笑啊叫啊,只有我舉著一團熊熊火焰怕得要命。一會兒,前面幾個皮猴子居然跑起來,我一路喊一路追,“等等我”,小同桌跟在身后,“別理他們,風大,燒的才快。”一條火龍很快變成了幾節蚯蚓,再過一會,有一段像拉了電閘似的,啪一下就黑了,我們跟在后面大笑,“讓你們跑,這下真是跑瞎了吧。”

下筆的此刻,我不太確信自己的記憶是否真實。原來,貧瘠的童年也如此快樂過。

前年中秋,帶孩子回鄉下過節。稻子剛收割完,光禿禿的田里停著幾臺大型農機,秸稈早被直接打包走了,現在也沒人扎草龍了。

村口的稻米加工廠還在,十里八鄉的鄉親們,用拖拉機拉來幾袋新收的稻谷,加工點新米自家吃。我帶孩子躥進去,加工廠里的灰很大,小家伙驚奇地看著師傅將大麻袋里的稻谷一股腦倒進機器,一會兒,從另個口子噴涌出白花花的大米。我讓他用手摸摸,“好燙”,小手一下彈了回來,我笑,“脫殼要生熱,當然燙啦!你看,一粒米的誕生不容易吧,所以粒粒皆辛苦。”

我很怕我的孩子是那種以為雞蛋從冰箱里長出來的人,脫離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在我看來毫無意義。我寧愿他和我一樣,就讀村小,在山野間瘋玩長大,認識每個季節的農作物,也懂得感恩生命的神奇。

溜一圈回到家,長輩們正在“打秋風”——有人在挖山芋,有人在拽花生,還有人在山墻角里找老南瓜。秋天對農民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季節,新果剛熟,一年的勞作又快收尾。雖然我的姑姑們早已在城鎮生活了幾十年,但“秋收”仍是她們幸福的童年的記憶。

我們家的秋收,每年還有個彩蛋項目,摘柿子。院里有兩棵柿子樹,大約是我爺爺年輕時種下的,奇大。從我有記憶開始,每年都碩果累累。中秋前后,是全家人一起摘柿子的大日子。開始還用梯子,后來需站到房頂上,再后來,只能摘樹下那一圈,樹頂上的,全都贈與村里的鳥兒了。

青柿子需要漤,在樹上變黃的,已褪去澀味,可直接開吃。我摘了一只遞給小寶,教他拔了蒂子,再揭開一點薄皮,小嘴對著猛吸,“好甜呀!”那一刻,他的眼里有光。那口甜蜜,是老祖留給他的祝福吧。

秋風扁豆

◎許冬林

秋風中,去竹架或籬笆邊采收扁豆,是幸福的。秋色豐饒可親,累累扁豆映襯下的尋常巷陌與村野自有一種氣象繁華。

每日出門和回家,會路過巷子口的一戶人家,那家院子里種有扁豆。夏天的時候,那扁豆只是在勤快地生長葉子,枝枝蔓蔓,層層疊疊,大江漲潮一般地洶涌堆綠。紫梗綠葉,我知道秋天一定會結紫色的扁豆,因此每每路過那扁豆架,心里也悄悄懷著一種甜蜜等待的心。

暮色微濃時,會看見女主人在扁豆架邊澆水,整理亂爬的莖蔓。中年的女主人梳著短發,著白底藍花的棉質家居服,看起來是一個素淡的女子。我不知道這個素淡的女子有沒有過崎嶇的內心,但我知道,在這個暮色下的小庭院里,她是安然而恬靜的。提壺澆水的她,和她的院子一起,美得像一幅風俗畫。小庭院,老戲曲,秋風年年吹,時光盡管滔滔地逝去,日子敦實又靜謐,這是塵世大美。

植物里,扁豆生長很神奇。我以為它很有母性,春天一棵秧苗,到秋天已經蔓延得滿墻滿院都是,簡直像母系氏族的部落。從前也種過一架扁豆,在單位院墻邊。起初只是孱弱的一根莖蔓沿細竹子往上爬,哪知道一兩個月之后,竟肆意蔥蘢成一片,娘子軍一般,兵臨城下,向著院墻頭攀登。秋陽下,一串串的紫耳朵豎起來,像在招手聽風,又泛著灼灼的光。我常站在扁豆架邊,看它們開出一穗穗的紫花,看那些萎謝花朵里探出彎彎的小扁豆,看那些小扁豆漸漸就拱圓了小肚皮。在秋風微涼里,在暮色燦燦里,看這些成群結隊的紫扁豆,會由衷地覺得日子殷實,覺得時光溫厚可親。

吃不完的扁豆我會放開水里焯一趟,然后濾掉水,秋陽下攤開曬干,成為扁豆干。黃昏去陽臺收,竟都變成米黃色了,也皺了,好像滿面皺紋的老者,閱盡滄桑卻又沉靜淡然。冬天,和家人一起分享一道佳肴——肉燜扁豆干。相互給對方揀一些臥在碗頭,低頭深聞,好香!想起秋天的那扁豆架,覺得秋陽的暖、秋風的浩蕩都在這一脈菜香里了。在大雪深冬,關門閉戶,與家人分享自己親手種下親手采摘又親手烹飪的一道肉燜扁豆干,自覺這日子樸實里又透著隆重。希望來年還種扁豆,還這樣度著深冬嚴寒天氣。顯赫富貴其實沒那么重要,沒那么迫切,暖老溫貧在秋風里,這日子也自有靜美和深意。

據說鄭板橋當年流落到蘇北小鎮時,在自己的廂房門上寫有一副對聯: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想想,在一個偏僻的小鎮,茅檐低矮,過的是清苦的鄉居生活,可是板橋先生不以為意,他總能在尋常物事中看出一些動人的美來。畫竹的間隙,抬眉看自己這小庭院,菜蔬青碧茂盛,春有青嫩的瓢兒菜,秋有肥碩飽滿的彎扁豆,半是為著吃,半是為著賞了吧。物質上簡單些,精神上就能走得高遠些,寧靜澹泊地生活,彰顯的是一種風神瀟灑的姿態。

清秋出游,去鄉間,桂花的裊繞香氣里,詩行般的田畦籬落間,總能遇見那些素樸卻也蓬勃的菜蔬和水果。而我最喜歡看的,還是秋風里三兩老婆婆、小媳婦們相伴著,提著竹籃,踮著腳伸著腰,去勾那滿架搖動的扁豆。此種情景,仿佛是《詩經》里漏掉的那首四言古詩。

芝麻、高粱及其他

◎錢紅麗

當你在秋天路過樅陽縣橫埠鎮上空,必定看見一株株高粱在高高的山岡搖曳著絳紅的穗子,它們頎長的葉子披披拂拂的綠著,豆角藤沿著高粱稈扶搖直上了,在高粱葉的掩映下,披掛了一身的淺粉豆角。近旁的芝麻地也不閑著,縱然頂端白花不絕,也早已黃葉遍地。單季晚糯稻田,鋪在不遠的圩里閃著金光。更多的晚稻田,正如火如荼翻涌著綠浪,三兩白鷺,翩翩于飛……

沒有什么季節比鄉下的秋天更絢爛的,田疇野畈的莊稼,山岡洼地的蔬菜,爭奇斗艷地呈現出多重色彩,比晚霞還要綺麗多姿。

每每想起家鄉的秋天,眼前總有茸茸金光——空氣中飄蕩著的谷物成熟的香氣,暌違三十余年,也能真切聞嗅到,分毫不差。

真正的秋天,是跟著中秋節一起來到的。糯稻一夜間幻身金黃,肥白的糯米,無須上交公糧,是專門用來犒賞我們味蕾的。不多,僅僅幾分田,一上午的時間收割完畢,連著稻禾挑至稻床上脫粒,曝曬幾日,待至焦干,挑去碾米房脫殼。這樣七搞八搞,中秋到了,戶戶打起糍粑。

當芝麻稈于秋風中抖落最后一片黃葉,將其砍回,三兩株捆在一塊兒,斜靠于墻根曬太陽……幾日后的黃昏,拿一只簸箕墊在地上,將芝麻稈倒懸,輕輕拍打,無數黑色的精靈窸窸窣窣落下,仿佛一場細雨。簸箕端起,輕輕揚掉芝麻中的雜質,再曬幾個日頭,抓幾把,放大鐵鍋中焙熟,備用。

我媽媽伺候芝麻的那種小心謹慎,以及她對于平凡食物倍加呵護的至柔至軟,一直深刻地鐫刻在我童年的腦額葉中,無法抹去,以致當下的我在商超一見這種食品,條件反射般投以無比憐愛的目光。

身處丘陵地帶的吾鄉,旱地少極,收獲到的那一點珍貴的芝麻,無非用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元宵節的美食上。芝麻焙熟,置于碗中,趁熱以鍋鏟柄搗碎,用來裹在糍粑上。剩下的,放在白鐵罐中密封,留待正月十五包點湯圓。

窮乏年月里成長起來的一代,看什么都珍貴,逐漸地帶著一顆惜物之心。至今,我去居所附近的荒坡散步,每見那一大片蒼翠的青草,總要不由自主暗自嗟嘆——這要是用來放牛該有多好哇。幼年里放過的那條老水牛早已化成魂魄如煙散去,何嘗知曉我一直都在懷念著它呢?是無處不在的青草,將不同物種之間深深鏈接著,直至我死去方休。

秋天到底不同以往了。一個個清晨,當我牽著牛走向青草葳蕤的田畈,草葉上的夜露,將赤腳著涼鞋的我的褲管濡濕,微微的涼意螞蟻一樣爬來爬去……遍野秋草,枯意盡顯,香氣尤甚。

自農耕文明走出的我,尤愛在微博上觀看有關農業、畜牧業的視頻。比如內蒙呼倫貝爾的牧民開始收割牧草,他們駕駛著大型割草機轟隆隆開過廣袤無垠的草原,吐出源源不絕的青草,另一臺壓草機默默將這些青草規整于一起,卷起一個個巨大無比的圓形草堆……我看得津津有味,隔著千里萬里,我也能聞到那洶涌澎湃的草香氣。這種沁人心脾的香氣,早已化成血液一起流淌在基因里,無論走到哪兒,我都帶著,且無比珍惜。

我還喜歡看日本人收割稻谷的視頻,他們用的是那種迷你型收割機,用手推著緩慢前行,金黃的稻子持續不斷地撲倒于田里,頭頂的天空藍得純粹,河水渙渙,四野無人,世界唯剩萬古如斯的寂靜……秋天原初的樣子,本來如此虛靜。

一個在鄉下度過童年的人的秋天,永遠與別人兩樣,是多元疊加的,也是書本里不曾有過的。我至今的夢境里,依然遍布晚稻兩頭尖尖的芒刺,以及稻草迷人的清香……它們一日日周而復始接受秋陽的洗禮。每臨黃昏,成千上萬只蜻蜓舞蹈于稻床上空,當孩子們舉起肥碩的竹掃帚撲打著這些精靈,夕陽在不遠處的小河里投下一輪輪金光,遙遠的北地青山隱隱,蟋蟀們的鳴叫在田野路途此起彼伏著……入夜,寬廣的銀河亮堂起來,瞬間點起千萬億盞燈。

秋天的風低低吹拂,涼意深了幾分。

大人們舉起鐮刀踮著腳尖攀住高粱稈,將高粱穗逐一割下,挑回家倒懸于屋檐下陰干,脫粒。高粱粉口感微澀,需要摻進小麥粉,炕出的粑粑紫紅一片,并非小孩子的最愛。但,在審美的眼光下,高粱當真是最美麗的莊稼:青稈,綠葉,絳紅的穗子沉沉低垂,瘦而頎長,有清正倜儻之風。

高粱是其學名。在吾鄉,它還有一個詩性的名字:蘆西。

秋收和養娃的關系

◎大蟲

沒有體會過農村生活的人,對四季的感覺都很膚淺。

比如秋天,城里人最多能體會到早晚的風涼了、枝頭的葉黃了,但農村人會知道,廣袤的大地如何慢慢袒露肌膚,勤勞的農民如何帶著喜悅的心情和勞累的身體,將收獲從田野搬到曬場,再從曬場搬回糧倉。揮動的鐮刀、扇動的扁擔、轉動的石碌、舞動的木锨,還有時刻擔心暴雨來破壞曬谷的緊張,都深深烙印在了生命中。

在農村,秋天,和秋收幾乎是同義詞。辛苦半年,終于等到收獲。對于農民,四季的輪回總是從春天開始,到秋天就已結束。至于冬天,其實就是一節課和下一節課之間的休息時間而已。

不過,回趟老家才知道,現在的秋收和過去的秋收有了很大變化。比如鐮刀,現在基本也就是割韭菜時用一下,不再用來割稻。短短幾十年,在時間流逝相對緩慢的農村,其實也已滄海桑田。

從我開始記事起,那時候農村還是種雙季稻,立秋之前就要收完早稻并把晚稻栽完,三伏天里烈日之下雙搶(搶收搶種),人比牛還累。

雙季稻的收成好的時候大概能相當于單季稻的一倍半左右,差的時候甚至還不如單季稻。因為性價比不高,江淮之間區域推廣的雙季稻模式又被農民慢慢改回了單季晚稻,但還是靠人力和牛力合作勞動,這也是我們70后“農二代”的主流記憶。

現在的農村,已沒人養耕牛,犁田機、耙地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似乎萬事皆可機。與此相對應的是,很多農具消失了,無人機代替了噴霧器,烘干機代替了曬場。掏100塊收割費,半小時割完三畝地,免除一個人揮鐮三天的勞累,即使是不惜勞力精打細算的我們的父輩,也覺得是一件劃算的事,更別說承包大片土地、主要依靠機械的種田大戶了。

同樣變化的,還有那種緊張與喜悅交織的心情。機械的使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使得秋收對天氣的依賴大幅降低,就沒了緊張感。另外,對糧食的直接消耗大幅降低,也使得農民秋收的喜悅感被稀釋了。

我曾經問過老爸:“你們一年在家要吃多少糧食?”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老爸的回答還是讓我吃驚:“一個人一年大概四百斤稻子就足夠了。”他們很少有飯局,更沒有外賣,幾乎一天三餐都在家里燒飯。

“那在我小時候,一個人一年要吃多少斤稻子?”老爸的回答讓我更加吃驚:“現在三個人的糧食也不夠那時候一個人吃。”不過,老爸又解釋,雖然那時候人直接消耗糧食的能力很強,但實際上并不會消耗到現在的三倍那么多,主要是因為沒有那么多糧食讓你敞開吃,各家都經常處在糊肚子的狀態。米糊、大麥糊、小麥糊、山芋,都是糊肚子的手段,冬天甚至可以少吃一餐。

沒有太多勞累、對收成不寄托那么高期望、結果卻收獲更多的秋收,還是原來的秋收嗎?怎么感覺現在的秋收就像以前的養娃,現在的養娃就像以前的秋收呢?

這么一轉念,我就放棄了對記憶中秋收開的美顏濾鏡,決定喜歡現在的秋收。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磐安县| 丹寨县| 长顺县| 富蕴县| 浑源县| 沁源县| 敖汉旗| 遵化市| 土默特右旗| 大埔县| 佳木斯市| 馆陶县| 弥渡县| 瑞金市| 苗栗市| 肥东县| 阿瓦提县| 漳州市| 敦煌市| 平陆县| 孝义市| 永新县| 宾阳县| 八宿县| 太谷县| 嫩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广东省| 黔西县| 宁远县| 都匀市| 乐平市| 泰和县| 荃湾区| 财经| 漾濞| 那坡县| 万载县| 瑞丽市|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