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假,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踏足滁寧、品讀革命”-赴滁寧二地 抗戰歷史及兩地文化考察與研究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文化下鄉”為主旨,將紅色精神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在對考察工作進行充分的準備之后,前往滁州、南京兩地展開調研。
一、脫貧攻堅第一線,鄉村振興正當時
考察第二天上午九點,團隊成員到達楊郢鄉并得到當地政府的熱情接待。由相關負責人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鄉村振興的生產基地和基建設施。黨委書記張國圣同志十分認可我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題并向我們分享了許多實踐經驗。同時,張書記大膽指出,當地的鄉村振興還存在一些問題丞需解決。“我們正在努力創新發展模式,最大化的利用優勢資源,將鄉村振興落在實處”。
圖片1 團隊成員在楊郢鄉所拍
通過和張書記的交談,我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脫貧攻堅是歷史的重任,鄉村振興是人民的期望。我們應該立足根本看問題,立足實際謀發展。一方面可以借助政策的扶持讓群眾從種殖業中得到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鼓勵當地的致富能手和創業達人憑借自身優勢,帶領普通群眾成立專業合作社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的致富之路。
圖片2 楊郢當地的風力發電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鄉村振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在不斷的摸索中,大膽創新,大力革新。保持長遠的戰略目光,抓住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及時調整振興的模式,讓黨和國家的政策帶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紅利。
二、崢嶸歲月可回首,紅色精神永不朽
考察團隊第三天前往半塔烈士林園和少奇樓。偉大的靈魂安睡此間,不屈的精神永遠被銘記。從周部長的介紹中我們得知了一段戰火紛飛的歷史,認識了一群驍勇無畏的無名英雄。隨后在少奇樓,跟隨著講解員,團隊成員了解了劉少奇同志生前闖縣城、省城、皇城和國門這“四道鄉關”,尋救國真理和建設新中國道路的故事。
圖片3 半塔烈士林園里英烈的紀念碑
圖片4 團隊成員在半塔烈士林園門前的合影
視死如歸,心系百姓,軍民相親的半塔紅色精神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半塔兒女為民族之崛起,民族之獨立,民族之復興而團結奮斗。當地政府以紅色文化為養料,扎根紅色歷史,厚植紅色精神,形成了具有半塔風格的紅色振興道路。在傳承半塔紅色精神的同時,挖掘其當代價值,實現了精神助力振興,振興豐富精神的良性循環。
圖片5 少奇樓講解員正在講解
三、百年國恥猶可忘,民族復興共承擔
考察的最后兩天,團隊成員來到南京,第一時間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近距離的了解那段屈辱痛苦的歷史。銘記歷史并不是為了刻意挑起爭端,親身經歷方知和平的難得可貴。只有“銘記歷史”,才能“展望未來”。我們不會忘記,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百年的噩夢。那是一段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歷史,也是一段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歷史。
圖片6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數字
圖片7 南京大屠殺中挺身而出的人們
明天的中國,希望寄予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中國發展要靠廣大青年挺膺擔當。年輕充滿朝氣,青春孕育希望。廣大青年要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不負時代,不負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