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水,格外充足。
入春后,雨纏纏綿綿,隔三差五,沒停利落過。梅雨季,被拉得格外漫長。好不容易,到了這幾天,雨水少了,空氣中隱隱有了干燥酷烈的味道。似乎有什么,在隱隱地轉(zhuǎn)變,一切變得有點不同了。
春去,夏至。
這樣的初夏,還留著春天的影子。這影子,就是青苔。青苔的步履,與春天格外一致。三月,春至,青苔露綠頭;四月,春濃,青苔綠滿河;五月,春薄夏至,青苔漸少。等到了酷夏,烈陽下,喜溫暖潮濕的青苔已不復(fù)往日盛況。
這樣的時節(jié),不冷不熱,雨水不斷,青苔繁盛。黛瓦間,磚縫里,墻頭上,都有青苔撐出的綠意。最后,連門前的水泥地,都被青苔占據(jù)。暮春初夏的時光里,因綿長的梅雨季,春光融融的景象在青苔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溫潤。
青苔的生命力,極為頑強。稍不留神,便能十連百,百連千,蔚然成勢。舊時的農(nóng)家,但見梅雨季綿長的年份,總不免望青苔而興嘆。青苔一旦連成勢,去之不易。河里,水里,全被青苔覆蓋。于是,養(yǎng)殖戶們不免為生計發(fā)愁。而今,科技發(fā)達,自然無需再為此煩惱。于是,靜了下來,往往能從青苔中,領(lǐng)略到另一種風(fēng)景。
這種風(fēng)景,可以生在舌底。
如今的青苔,似乎很難再像往年,默默躲在無人關(guān)注的角落,靜待季節(jié)輪換。因為從入春到入夏,采青苔的人一撥接一撥。采來的青苔,用鵝卵石錘擊,洗去泥沙,再曬干。之后,便能入饌。
要么直接油炸,吃油膩之物時,搭配上一點油炸的青苔,怎么吃都不肥膩。要么慢烤,在青苔上抹層豬油,文火慢烤,烤脆后,揉碎裹在飯團上,也是絕配。也可以清蒸,直接將新鮮的青苔放在碗底,加入食材和調(diào)料,蒸熟后,清香撲鼻。
這種風(fēng)景,也可以長在眼里。
如今的青苔,已是造風(fēng)景不可或缺之物。造景觀,少不了三大要素,山、石還有水。山覆青苔,方顯滄桑;石上生苔,才得逼真;水伴苔生,才有靈氣。哪怕是人造的風(fēng)景,都得有青苔襯托,方顯得春色盎然。
有青苔的初夏,酷熱未至,春意依存,別有一番風(fēng)情。
(郭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