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組成的創(chuàng)作團隊,圍繞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成果,用藝術的方式閱讀月球土壤!4月17 日下午,《閱壤——月壤研究成果藝術展》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代藝術中心開展。
據介紹,本次《閱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題藝術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站,以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為研究對象,呈現的是一批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個研究月壤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INTHELAB科學攝影小組聯合創(chuàng)作的多形態(tài)科技藝術作品,是《閱壤》計劃的第二站。
眾人皆知阿姆斯特朗的腳印,卻鮮有人知道月球上還曾停留過一片羽毛。1971年8月2日,阿波羅15號指令長大衛(wèi)·斯科特順著步梯來到月面后完成了一次致敬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同時釋放一片羽毛和一把錘子,兩個物體在真空微重力環(huán)境下同時落地。這直接驗證了伽利略提出的,在真空狀態(tài)下任何物體在相同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時,下落時間相同。展覽中,展品《月秤》吸引了最多的目光,這件以“物體劇場”為創(chuàng)作思路的作品緣起于這一著名的實驗,從伽利略的假說到登月后的羽毛,月球成為了衡量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秤砣。
月亮的世界仿佛沒有顏色,一切都是黑白的。其實不然,月壤在偏光顯微鏡下呈現出的是一片色彩斑斕的世界!若想看到這片彩色世界,需要先將月壤顆粒制備成約30微米厚的薄片。對于微細的月壤顆粒而言,這并非易事。在展覽中,還能看到首套嫦娥五號月壤顆粒正交偏光下的顯微照片。不透明的針狀鈦鐵礦和非品質的玻璃,呈現為暗黑。而其它主要礦物,如輝石、長石和橄欖石,則爭相展示著各自的艷麗。不同類型的顆粒呈現出不同的美感,隨著角度的變換,長石會出現顏色分明的聚片雙晶;黏結物和玻璃中零星的細小礦物碎屑,時明時暗,如繁星點點;角礫巖和玄武巖五彩繽紛,則如哥特式花窗。
“前沿的科學內容借用藝術的思維,讓大眾觸手可及,在傳播中擁有了更強的情感性與可及性!”時值中國航天日活動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3年科技活動周舉辦之際,這次以藝術裝置、顯微攝影、音視頻、文獻等多元形式完成了兼具美感與人文情懷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展示了藝術與科學的跨界合作。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胡霈霖)